“这不是一本教孩子的书,而是一本爱孩子的书”......翻开书本,很快就被这句话吸引,“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密码”。
开始读便被深深吸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它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敏感期?
平时带孩子在小区玩,经常会听到同龄妈妈们提到敏感期,可什么是敏感期?敏感期的孩子有哪些具体表现?敏感期会在孩子哪个年龄段内出现?她们却含糊其辞,而我也仅停留在知道敏感期这个词而已。
这本书中给了明确的解释: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阶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原来它重在“内在生命力”、重在“专心”、重在“重复实践的过程”。
比如刚出生的孩子特别爱吃自己的小手,好像那是人间美味;扔掉手里的摇铃,你捡起来给他,他马上又扔,并且无比开心的体验着反复捡起、扔掉的过程;你给他讲故事,他会不断的要求你再讲一遍。
之前我不明白孩子为什么要如此反复的做一件事情,记得宝宝一岁半的时候,有天晚上给他讲睡前故事《乌鸦喝水》,讲完了,他说妈妈再讲一遍,最后一共讲了12遍,他说:“妈妈宝宝困了”。
看完书,我才明白,原来这些只是受他内在生命力驱使的一种生命现象。
2、对敏感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很容易和自己孩子生活中的一些表现进行配对
书中收录了200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这些案例是妈妈们和老师记录的,看着这些文字,就好像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孩子,又好像是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因为每个孩子都会在那个阶段表现出那样的行为,这些不受外界任何影响,仅仅受内在力量的驱使,是每个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阶段。
比如“执拗敏感期”,一般在3-4岁进入执拗敏感期,或者3岁前进入这一敏感期,突然有一天,当孩子说“不,我就不”,从原来的可爱懂事,到现在你提的任何建议他都会用“不,我就不”来回复你时,我经常听到大人会责备说:这孩子怎么越大越不听话了,我也同样这样责备过孩子。
真的只是孩子不听话了吗?
孙瑞雪老师在这个章节点评到:“儿童自我意识一旦觉醒,就开始用抗拒和拒绝别人的方式有意识的练习使用自己的意志,喜欢说不,面对家长和老师的话,不管喜不喜欢,同不同意,都说:不 ,我就不。”
哦,原来孩子不只是在和大人对抗,而是他进入了执拗敏感期,孩子开始说不,我们不应该只从成人的角度,一味的认为孩子不听话,而是应该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待,因为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意味着他的生命过程又上升了一个新阶段。
这个阶段,我觉得能做的,就是要理解孩子,跟他沟通,引导他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才更利于帮助孩子顺利的度过这一敏感期。
3、看待孩子敏感期表现时,开始学着反思自己,怎样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各种敏感期?
孩子的自我意识一旦觉醒,各种敏感期会接踵而至,比如执拗敏感期、追求完美、藏、占有欲等等。
看“追求完美”这个章节的时候,看着看着便笑了,因为我的宝宝也这样做了,特别是对食物的要求上:我把葡萄剥了皮给他,他会生气的扔掉,然后去拿碗里完整的葡萄,再美滋滋的吃掉;剥桔子,每一瓣都必须完完整整的,有一点扣破了皮,他都说烂了烂了,不要不要;吃饼干,每一块必须完完整整的,缺一个角都不愿意......
再看3-4岁章节之前,每每遇到这样的事情,我都忍不住要发火。
现在,孩子出现类似这种情况时,我会反思自己,会问孩子,你需要妈妈帮忙吗?或者问他,你要大块还是小块?让他自己去选择,当他说“不”时,我会鼓励他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跟他一起找原因。
写在最后:
既然幸运的看到这本书,那在面对孩子每一个敏感期,就更应该理性的,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给他自我的机会,让他自己去做、去经历,自己决定、自己选择,在他哭闹、焦虑时,陪伴他,引导他说出内心的想法,这样才能跟他一起解决问题,我想这才是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