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接纳负面想法并非好事。仅仅因为这些想法能量较低就否认自己的不良情绪,反而不利于心理健康。
多年前有位朋友分享过关于情绪能量的观点:当我们对他人怀有无私的爱、感恩或感激之情时,这些情绪的能量较高;而嫉妒、怨恨、不满等情绪的能量则较低。当时我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情绪就是情绪,与能量无关。现在想来,或许是那本书的翻译问题导致理解偏差。
最近我在读一本主题相近的书《Good Vibes, Good Life》,书中提到的"能量"概念其实是指"振动频率"——每个微小念头都会产生特定频率,就像无线电波一样在宇宙中传递。根据"同频相吸"原理,相似频率的能量会相互靠近。因此作者建议:多与高频能量者交往,避免长期接触低频振动者。这让我终于理解了朋友当年想表达的意思——尽管术语不同,但核心理论是相通的。
当然,我们都不愿产生负面情绪,但强行压抑反而有害。关键在于如何应对:作者建议追溯负面情绪的源头。
他举例说,有个女孩因刚认识的男生失联而自我否定,这种将"失去联系"与"自我魅力"挂钩的逻辑本身就是混乱的。异性吸引力本就没有固定公式,过度联想只会徒增烦恼。
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最近在常去的旅游地,我发现三年来持续光顾的摊主态度变冷淡了。最初这是个无人问津的路边摊,因欣赏老板的实在,我不仅常去消费,还在社交平台推荐,后来店铺果然爆红。今年再去时,发现老板已自立门户,但相遇时他却反应淡漠。起初我很失落,但通过书中方法分析:1)老板本就是不善言辞的人;2)可能不擅长应对客流激增后的社交;3)我对"推荐者应受特殊对待"的预期本就不合理。当理清这些非逻辑的关联后,情绪自然缓解。
回溯过去某件让你失落,不快的事件,试着问问自己,是过度关注别人对我们的态度?还是别人的态度让我们怀疑自己,让我们觉得没面子?
生活中让我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最多的是我总会对别人的行为感到不满,比如说坐在旁边的人手机外放,我心里面就会没来由的很烦躁,但是如果每次遇到手机外放的人,都要提醒,现在这个场合不应该外放,我觉得好像又有点小题大作。
让我烦躁的原因,是因为我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还是将自己的规则强加于别人?或者是对这个人的偏见导致?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可能我总是对他人抱有过高的期待,一旦他人无法满足我的期待,我就会失望会失落,甚至有时候会产生不良的情绪。
正如书中强调的,我们常被情绪牵着走,却很少审视:事件与情绪间的逻辑是否真实存在?那个女孩的自我否定与男生失联本无关联,我的失落感也与老板的实际态度无关。培养这种觉察力,或许才是管理情绪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