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对联一副,上联“柴米油盐酱醋茶”,下联“琴棋书画诗酒花”。
这幅对联特别让我印象深刻,它把艺术生活化了,其实艺术本来就是亲民的,没有那么地阳春白雪高傲孤绝。
我想说的是面对“书”的读者。
读者是读书的人,但不是所有读书的人都可以叫读者。尤其互联网发达、信息泛滥的今天,我们需要重申读者的含义。
因为目前阅读的渠道更加宽泛而且多样化了,不再是茶茗墨香翻页码的年代了。一定程度上讲,我们几乎随时都处在阅读中。
今天,你随时都可以是读者,但并不一定是真正的读者。
真正的读者,面对浩瀚书海,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他们对读物的质量、水平有明确的要求,而且往往首先是“心向往之”。
今天,阅读时,阅读内容会主动找上“眼”来,而且熙熙攘攘,琳琅满目,为了争夺眼球,很多内容俨然“图片党”和“标题党”。所谓点击量,点开就算“量”。但我们阅读到的东西究竟有没有价值那该另当别论了。
真正的读者应该是高傲的,挑剔的,也是充满理性的。他们像一个个居高临下的王者,臣民们当各司其职果敢决断,以期得到圣上眷顾,而后方可登堂入室。
王就是王,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近前来,既来了,非王侯及将相!
那么,怎么才能在这趟浑水里独身自好,做真正的读者呢?
首先,要有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不做买椟还珠人。
无论所谓的读物的包装得多么华丽和精致,要有快刀斩乱麻、不计得失的过滤能力,不在可去可留的田地上驻足。赢得时间去发现经典、追随真理。
其次,阅读时,不求广泛涉猎而在精、专、实用。
我们停留在电子媒介上的时间好像有三头六臂似的,总给人一晃千年的感觉。所以,精心选择与自己专业、兴趣吻合的公众号,不在过多的网页里流连。同时,阅读是为了精进,如果还停留在读黑体字和大标题的层次上,是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甚至连了解都谈不上。
所谓碎片化阅读,其实就像一个拾麦穗的人,漫无目的地走在荒芜的田野上,见到沉甸甸的麦穗说不上高兴也没有悲伤,丢进篮筐里继续前进,东边走走、西边瞧瞧,拾到多少是多少的感觉。
因为时间的断裂性所以我们丧失了读篇幅较长的作品的心性,但是我们依然收获着,拾进篮筐里的麦穗是有分量的,要珍惜,经时间筛选、阅历的增长,或许还会慢慢地溶进我们的生命里。
但是,流连在互联网上的读者顶多算个高级网民,与真正的读者还相差甚远。
真正的读者一定对纸质书籍有着特殊的嗜好,“书籍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似故人”,一个与自己有着相同志趣、谈吐相契的朋友就像另一个自己,总由不得与他畅聊山水人生或喜乐悲忧。是的,真正的读者对纸质书籍就是这种既相依又仰望的感觉。
真正的读者是远离喧嚣和嘈杂的,至少内心是孤独的,正因为孤独所以空白,因为空白,所以接纳,所以渴望被书籍同质化。这是一种精神需求,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只有这种内驱力才会促进个人成长。外在的逼迫会将你捆绑在书籍前,但你的抗拒比逼迫本身更可怕。
真正的读者不会听信“开卷有益”的昏话或者喝了什么心灵鸡汤才去读书。读书,如果存着功利的目的,一定要立竿见影地见着好处或者像养儿防老似的事先备份着,其实是读不好书的,见不着利的商人还会继续投资吗?我以为这不是真正的读者。
真正的读者没那么势力,更像一个隐士,即便辛勤耕耘后依旧“草盛豆苗稀”,对他们而言也是无足挂齿的,因为他们乐在其中。
因为热爱书籍。这种爱是一厢情愿的,一厢情愿的爱情可能让你费力伤神,但书籍不会。
易中天说,“爱,是不能强迫的,也是无法泯灭的。因此,爱,才是读书唯一‘正当'而‘牢靠'的理由”。是的,我们爱生活,爱自然,爱着这个世上与我们有着切肤之痛的亲人,也爱着这个世界与我们不痛不痒的各种关联,就是不曾爱上它。
但它从未落寞过,宁缺毋滥的不单单感情。有时,别以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它是“中通外直”、“可远观不可亵玩”的绰约女郎,有时,你还真配不上。
今天,真正的读者不仅可以做碎片化的高级网民,更应该是能精心、专情地读整本整本纸质书籍的“蛀书书虫”!
治疗现代人快节奏忙碌病的除了真金白银外,还有书籍。
做个真正的读者,才能找到你自己,然后去感受生活,“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美好会像卷轴一样一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