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我和宝妈妈两个人聊天聊得很嗨,内容也颇具代表性。
我们聊天用了两个多小时,包括场景练习。
我们聊的话题是关于情绪方面,也涉及界限。宝妈妈说她家孩子在表达开心、快乐方面很顺畅,但是当幼儿园其他小朋友侵犯到她家孩子时,孩子表情上是不舒服的,动作上也有躲避,但是却无法使用情绪和语言表达。这让宝妈妈有些担心。
注:情绪表达出现障碍时,就会引发界限问题。因为孩子无法用情绪表达自己的界限时,别的孩子会越界!
我:孩子无法表达不快乐的情绪,是么?
宝妈妈:是的。这个不知道跟我和老公有没有关系?
我:为什么这么说?
宝妈妈:我和老公认为大人不能在孩子面前有负面情绪(生气、发怒、难过),担心对孩子不好。我们大人生气时,总是到别的房间处理好了,再出来面对孩子。我们总是避免对孩子发火、生气。
我:可以举个例子说说吗?
宝妈妈:恩,一时还真想不出来。
我:比如孩子把水弄洒了之类的事情?
宝妈妈:你这么说,提醒我了。孩子喝水时,把水洒到沙发上时,大人会生气。
我:大人如何表达生气?
宝妈妈:我还好,只是外婆会唠叨说孩子不该把水洒到沙发上。
我:然后呢?
宝妈妈:然后,孩子无所谓,笑嘻嘻地。外婆唠叨多了,我就会有情绪。
我:你有情绪了会怎样?
宝妈妈:我有情绪了,会说外婆这有什么?不就是洒点水在沙发上吗?如果外婆说得我很烦,我就离开客厅,去别的房间待一会儿。
我:整个过程,除了你和外婆有简短的对话外,没有任何情绪的表达?
宝妈妈:没有。
注:孩子的直接抚养人是孩子最容易习得一些行为、形成品格的人,而不是老师。
我:也没有跟孩子就这件事情复盘?
宝妈妈:没有。
注:孩子的行为不妥时,需要大人事后复盘,帮助孩子纠正。如果经过观察,不是孩子的行为不妥,而是孩子的生活技能不熟悉,那么父母就需要训练孩子相关的生活技能。从而让孩子习得该项技能,孩子的不妥行为就消失了。
我和宝妈妈相视一笑。
宝妈妈:有时候孩子会把玩具洒一地。
我:哦?然后呢?
宝妈妈:然后孩子自己笑嘻嘻地,去玩别的了。
我:你也不会为孩子把玩具洒一地生气,对么?
宝妈妈:是的。虽然有时候觉得孩子是故意的。
我:那对孩子洒水在沙发上,和把玩具洒一地,这两件事情,你生气吗?
宝妈妈:不一定。
我哈哈一笑:我可以理解为,你是否生气,取决于事情发生时,你的心情如何,对么?
宝妈妈也一笑:是的。我心情好时,就不会生气。
我:所以,孩子做的事情有时候可以控制你的情绪?
宝妈妈:你这么说,确实是的。
我:孩子做什么事情,你一定会生气?
宝妈妈想了想:孩子生病需要吃药时,她却把药洒了,我会很生气。
我:这时的你会跟孩子表达你的生气吗?
宝妈妈:不会。我还是会压制自己生气的情绪,好好跟孩子说话。
我:好,我们回顾一下刚才的谈话。孩子在家里,几乎看不见任何大人们生气、发怒的情绪,她们就无法学习到生气、发怒,她们被大人们引导、示范的,只学习模仿到了快乐、开心。所以当孩子们遇到不舒服、不开心、生气时,她们无法表达自己的生气和不高兴。这样,其他孩子便不会知道自己的行为伤害到你家孩子了!
宝妈妈点点头:是啊!她们长期接受到的是我们大人刻意表现的开心、愉快的一面!
我:情绪有正面和负面,却没有好坏之分。情绪是我们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需要锻炼和调节,而不是刻意隐藏。隐藏久了,有些情绪就会很弱很弱,最后弱到表达不出来。
宝妈妈:我们大人也需要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对吧?
我:是的。负面情绪,只是相对正面情绪而言,方便区分两种情绪,不代表负面情绪是不好的。
注:相当一部分家长,觉得负面情绪是不好的,就会刻意压制负面情绪。这样的结果,并不会让负面情绪消失,只是让负面情绪暂时搁置了,这个情绪会在另一件事情(也许是工作,也许是路人)上被触发。负面情绪是有能量的,压制只会累积其反弹的力量,或者攻击、侵害自己的身体。
宝妈妈若有所思。
我:刚才你说到孩子生病时,把药洒了,你会很生气。你觉得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避免洒药的事情发生?
宝妈妈:避免?
我:你家孩子3岁多一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弄洒东西,是很正常的呀。如果弄洒东西让你的情绪受到干扰,你觉得有什么好办法避免?
宝妈妈:我已经跟她讲了药的重要性,让她注意,不要扭来扭去。可是,她不听。特别是有的药不好配制。
我:一个是3岁多的孩子,一个是成人。你觉得“让药顺利喝进孩子肚子里”这个主动权,在谁的手上,比较合适呢?
宝妈妈一愣。
注:家长有时候会陷入“尊重孩子”的误区。以为把事情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就是尊重孩子。实际生活中,家长们需要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孩子的生活技能熟练程度等综合考量。
我:如果你直接辅助孩子把药喝了,而不是把药交到扭来扭去的孩子手上,是不是更主动些?
宝妈妈:你是说,我与其把药交给孩子,不如我帮助她喝下去?
我:对啊!因为孩子生病了,你很着急。如果是平时健康时期,你可以锻炼孩子拿杯子、喝水等生活技能,但是孩子生病期间,恢复健康,比锻炼孩子生活技能更重要,对么?
宝妈妈:是哦!
我:除此以外,想想还有别的什么办法避免?
宝妈妈:我可以问问孩子?
我:对啦!孩子很多时候可以想出很多办法的。关于如何避免把药洒了这件事情,你可以跟孩子商量一下,甚至可以和孩子通过表演多练习练习,熟能生巧啊!
宝妈妈:表演练习?
我:是啊,我们现在就可以角色扮演一下。
我们俩个模拟了一个场景,用两种不同的对话方式。一方面让宝妈妈感受一下大人如何在孩子面前表达生气,另一方面学习与孩子沟通情绪的表达,同时运用教练技术让孩子主动说出事情的解决办法。
最后,我们也总结了一下界限。外婆唠叨时,随她。那是她爱孩子和处理事情的方式,妈妈不必强行阻止或者干涉。爸爸、妈妈、外婆的爱都不一样,孩子都会收到,而不必统一成一种类型的爱。
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