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家周围的沙地里,存在一种叫“沙牛”的小虫,学名叫蚁狮,沙泊里最多。在堤排上、在路上,流水将泥冲走,剩下一层层干净的细沙,沙牛定会来安家,它们每只各挖一个圆锥形的沙窝,上大下小,深和宽度都是5公分左右,而后在“锥”底部再横向挖一个一厘米多长的小洞,自己悄悄地躲在洞里,我们要很仔细观察被沙掩住的洞口,才判断洞是往哪个方向去的,再用棍子将它挖出来一看究竟。每次“小东西”见了光后,都像是还在睡觉,醒不来,或者是醒来了,缩手缩脚抱成一团,一动不动装死,压根没打算理会我们。
近距离观察,它是一种肤色像土鳖一样的虫子,头部小而尖,身子是椭圆型,有点像同样只喜欢在地下生活的犰狳,但在它身上找不见会挖沙、搬沙的像惯于拨土的土拨鼠、獾、疣猪们所拥有的前脚上的利爪。每次见它没什么特别之处,也不好玩,就放生它们。但隔了没几天,我们小朋友们又会去挖,还是想要逗它们,只因它们的窝太美,我们总心怀羡慕和好奇,它们总会牵动我们幼小的心。
它们是怎么挖的相对自己身体的十余倍深,十倍以上宽,并且一定是特标准的滤斗形沙窝呢?而且“滤斗”也是垂直“放”在沙里,绝不会歪一点,而周围没有一点堆积挖出的沙的痕迹,极像是纯天然的一群圆圆的小坑。只因它们白天睡觉,晚上才挖,而那时,我们小朋友又害怕黑暗,不敢呆在野外,而大人们又对这些不感兴趣,所以一直不能一睹“沙牛”劳动的过程。而这些窝有什么作用呢?功能会不会与猪笼草的“笼子”一样,用来装路过的如蚂蚁等各种小虫子?它们一旦滑了下去,即成了“沙牛”的美食呢?在我的心中永远是一个谜。
当地“沙牛”多,也证明山地、田地里含沙量大。下大雨时,山里的沙会冲入田里、水塘里,会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为阻止这一现象,需要修理“沙泊”。我们大屋的后山靠山崖边,其它各山冲靠田边的坎边、水塘旁的山边上,都有长而深的沙泊。每年生产队在深秋少雨时,都安排大人专门维护它们,将泊里的积沙铲到沙堤上去,堤上加种些小灌木树、堆些结缕草,沙泊的出水口也用草皮加固。
春天雨水多的时候,大水将山上的大小沙粒和部分山泥一起冲刷下来,沙粒沉入沙泊底层,而水待满到一米以上,超过了出水口的水位,开始往外流,如果是下小雨,山上的水在沙泊里渗入了地里。而在平时,沙泊里是干干净净只有沙,我们在里面蹦蹦跳跳,翻跟斗,摔跤,从半山腰滑下来或滚下来,头栽在沙泊里,也不会受伤。我们还学着电影里的八路军叔叔,埋伏在沙泊里面,用唾手可得、不会伤人的沙粒作武器,伏击由下往上爬的自己的同伴们。
沙泊对生态很有好处,总结一下是:一是通过水沟让山水往鱼塘里流,既可养鱼又储存了备用水,二是固沙作用,不让沙冲到田里、塘里或是房屋四周的排水沟里,三是可以有效地减少洪水的次数和威力,其原因是各沙泊可以储存一部分水,雨水汇集到一起的时间就拉长了,江河也有了排洪的缓冲时间。四是有更多的山水通过沙泊渗透到地下,增加了土地的湿度,从而使山上的树木和地里的庄稼更耐干旱,长势更加茂盛,人们吃地下甘甜的井水也更有保障。所以生产队每年安排修理沙泊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