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来想要找《生命之书》来看,可惜到了书店被告知卖完了,然后就遇见另一本让我有点感兴趣的书《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尽地寻求意义。
作者丹尼尔.博尔本身就是研究哲学和生物心理学,因为他爸爸中风,由一个思维脱敏、负责任的成年人变成了一个深受困扰的孩子,由此使他对人类意识有所疑惑,最终他得出结论:意识是物质性的!
明明是同一个人,会因为大脑的受损,成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全书总体来说,有些晦涩,不过在最后章节--探索意识如何恢复,明确提到一个方法:
冥想。
让我们产生恐惧和压力的源头是来自于杏仁核,而文中作者认为,冥想能让你更使用你的前额叶-顶叶网络,由此使你的意识尽可能专注于事物本身,而不是自己的臆想。
“ 冥想 ” 总体来说的方式就是:可以让意识到的东西尽可能的少。
其中对冥想的定义,让我又有不同的认识。
其实,冥想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那么神秘,我们自己在不经意间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比如,当我们爬上山顶,看着被积雪覆盖着的山峰,会感到一种平静,并惊叹大自然的美丽。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方式是,计算每座山峰的体积,从不同的方面推测山的名字,判断周围岩石的地质特征。
前一种方式采取的是开放、平静的视角;而后一种方式会使我们的思想变得忙碌,考虑的内容很具体,跟感觉无关。
平静地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就是 “ 冥想 ” 的一种状态。
我想大家那么喜欢出去旅游,那么渴望沉浸在与工作完全无关的环境里,其实就是在追寻“冥想”--正念的那种感觉,因为,这样的感觉让你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每周写作 - WEEK-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