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现在的机械化收割,除了感叹时代的变迁和科技带来的先进,我又想起了小时候收稻谷的场景了。
自从我会帮忙农活,我就要去帮忙割稻谷了,在这边,一年两造,晚造的气候还比较好,早造热死人,所以要赶早,有时天还没亮就出发了,老爸和叔叔抬着人力打谷机,我和爷爷妈妈还有其他家人拿着镰刀,老叔煮了一大锅咸薄荷水,好几个姑姑也是全副武装,浩浩荡荡地走向那金黄的稻田。
不顾田边晶莹的露水,不顾跳来跳去的蝗虫,蚂蚱,还有其他叫不出名的昆虫,也不顾手是不是能抓过一株稻谷,闻着稻田泥土的味道,夹杂着谷穗的芬芳和杂草的气息,大家都是埋头苦干,生怕落后周围人太多,割好的稻谷,凑成差不多两个手能抓住的大小,一把把地叠放着,中间留条通道,方便稍后的打谷机通行。
渴了就喝薄荷水,咸咸的,凉凉的,很解渴!到了饭点,奶奶在家煮好了饭和稀饭,还有各种小菜,便由中途回家的妈妈或婶婶挑到田边,一大群人就围着咸花生米,煎咸带鱼,咸菜等小吃,津津有味的吃起来。也不知为何,总是觉得这田边的饭菜格外可口,胃口会特别好,可能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缘故罢。
当收割完一片田,就可以打谷了。当时还有极少数人是用甩打的方式来脱粒,多数都是用人踩的打谷机,我家的是会木工的叔叔和老爸合作做出来的,外面还用铁片加固了,所以后面到我会抬的时候,我觉得好重。
这种打谷机的动力是靠一个人坐在左(右)前方的位置上,踩动链条式的传动系统带动后面的脱粒轮,高速带走稻谷的,踩动的样子像极了健身房里的蹬自行车,所以有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最好,因为两个人在后面一起打谷的时候,阻力相当大!力气不够会蹬不动。所以一般都是爸或者叔辈的人来踩,到了我长成参天的小伙了,就是我踩了。
金灿灿的稻谷被甩进机斗里,很快满了,爷爷就开始装箩或者装袋了,然后由力气大的人挑走,到水泥地上开始晒太阳了。没错!后期的时候,我是可以扛起一尿素袋或者挑走两竹箩稻谷的小伙子。
就用这样的工序收割完所有的稻谷,就进入到晒稻谷的环节,我和爷爷则进入了扎草人的环节——把脱粒后的稻杆,在靠近谷穗的地方,扎一下,然后根部散开,站立起来,太阳晒几天,翻一遍,待到干透了,就可以扎成捆,挑回家了。以后可以用来家里炉灶烧火,可以种菜时盖一下给种子保暖,也可以卖菜时蘸水后用来当绳子绑菜。
有些,则堆在一起,在稻田里点火就烧了,草灰或者收集起来,或者就地均匀洒在泥土里,成了下一造的肥料。看着升腾而起的草灰,袅袅飘向远方,我知道,这个收获的季节,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