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工作之后都有这样的感受:对前沿技术没有在学校时那么敏感了,下班后还没做啥事就到了睡觉时间,Steam 库里的游戏也开始有吃灰倾向...特别是对于在 996 公司里面埋头干活的人来说尤其如此。陷入这样的情境中时,人的内心不免慢慢产生焦虑情绪。
在我们生活中,所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工作,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来经营,很多能力需要锻炼。亲密关系,自我塑造,兴趣爱好,社交圈子等等,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内容。那么如何做到在工作的同时也能在某些方面精进呢?
时间与精力是关键
想要在某件事情上弄出点名堂来,我们需要投入时间、精力与资源这三样东西,其中时间与精力的投入尤为重要。大多数事情都并不要求我们一定得投入大量的人脉资源或者经济资源,但是都需要我们投入足够多的时间与精力。在此我不得不将时间与精力分开来讨论,因为他们的获取方式和作用都不尽相同。
时间:投入足够的时间是我们熟练掌握某项技能及成为这方面专家的大前提。没有足够的时间,我们无法深入地思考、与他人交流以及系统地学习与练习。
精力:在大多数事情上,仅仅投入时间是行不通的。有时候即使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和实践,但是依然不得其法。这是因为想要了解事物的本质,集中精神去学习与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我认为我们不必在“时间”这个话题上耗费过多口舌,此处更值得讨论的问题是①精力与时间有何不同以及②为什么我们需要关注精力。
我们假设某个人想成为王者荣耀的高手,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是投入大量的时间在一局又一局的游戏中练习,但这样做往往难以成为真正的高手。想要真正让自己的水平不断地进步,我们可能需要不断地复盘职业比赛学习新的战术与打法,研究版本英雄强度与出装,与高手交流切磋,反复练习英雄连招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真正沉下心来、全神贯注地思考、分析与实践。其核心在于两点:建立正确认识与刻意练习。
教员的《实践论》中有这么一段话: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我们也许需要承认的是,要想进行这种思想加工或在某项技能上做到优秀,心态浮躁或者精神涣散是难以达成的。需要能够沉下心来,集中精神,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助于达成我们的目的。而人的精力是并不是无限的,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合理地管理与使用我们的精力。
时间从何而来
我们都会认同时间的投入对做成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因此对我们而言最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时间从何而来?为此我们有必要以一个相对优秀的作息为例,分析一下每天 24 个小时一般是怎么度过的:
小 A 同学早上 8 点起床,吃早饭并活动一会儿之后于 9 点赶到公司一直工作到下午 6 点。6 点下班后回到家中吃完晚饭已经是下午 7 点,此时离 12 点睡觉还剩 5 个小时。这样一算发现大事不妙啊——小 A 同学每天竟然只有 5 个小时的时间能够自由支配?并且还是在不加班的情况下!
这样的结果难免让人沮丧,但是别担心,其实情况比我们想象中要好很多。首先这里得提到一本书:刘未鹏的《暗时间》,书里提出了“暗时间”这一概念。借用书中的观点,其实真正决定我们在某个方面成长与进步的,是真正沉浸在其中思考中的时间。书里提出了很多方法让我们有效思考的时间变长,也就是我们通过某种方式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暗时间”。
这里介绍书中我比较认可的一个方法:让一个自己关心的重要问题一直保持在脑海当中。很多时候我们在想一个数学或者物理问题的时候,经常会走路在想、吃饭在想,甚至睡觉都在想。这些深入思考的时间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这使得我们有机会将通勤时间、休息时间、进餐时间等等诸如此类的时间很好地利用起来。你可以尝试在这种时候去思考一个你所关心的问题,例如“如何更好地整理自己的知识”,“昨天学会的那个知识能够解释哪些社会现象”等等。
如果做到了前面说的这一点,我们兴许能够用上通勤和进餐的大约 2 小时,以及中午可能会有一段午休时间。其实一般建议午睡时间小于 30 分钟,我个人倾向于午休 25 分钟,这样一来其实中午也有半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能够利用(但可能在公司里需要再仔细想想这些时间能用来做什么)。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在采取这样的作息且工作不摸鱼的前提下,其实每天有可能利用上的时间大概有 8 小时左右,至少与上班时间相当。即使我们拿一部分时间出来做其他的娱乐,但如果我们在工作时间稍微摸一些鱼并且减少一些睡眠时间,还是能够做到有效利用 8 小时的。意识到这一点后不妨先想一想,一天中的各个时间段我们可以做什么?同时不要忘了——每周还有两天的周末,这可是段不小的休息/学习时间。
分配好你的时间
知道了时间从何而来之后,我们需要思考一些如何分配时间。这里给出两个想法:
- 需要集中来做一两件事情,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 同时关注太多事情或者有太多想法会让你浮躁,并且无法有效地投入时间。
第一个是基于我自身的实践产生的。平时我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做开源软件、学经济学、学绘画等等。最开始决定在工作之余积极自我提升的那段时间,我尝试同时去做这些事情,每天看不同的书学习不同的东西。不可否认的是这着实很有趣,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投入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才起了个头的软件框架,才翻了一小章的专业书籍,才画了两个鸡蛋的素描纸...这些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产物。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可取的,我们最多集中精力额外再做一两件事情,再多地话没办法保证充足的时间分配。
第二个也是类似的。有想法是好事,但是每次都是天马行空地一想而没有时间去进行实践的话,这些想法反而可能对我们是有害的。对于我们没做过的事情,人总是会觉得没有把握或者不知道如何下手。如果关注的事情太多、想法太多,这些事情对我们产生的印象除了有趣之外可能就是“没有把握”。这种“没有把握”的心理如果同时存在多个,会给我们带来较大的心智负担,让我们变得浮躁,甚至没有办法很好地将时间投入到我们当下关注的事情上。
管理好你的精力
分配好时间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管理自己的精力:
- 如果工作上搞得精疲力竭,就会无法集中精神干别的事情
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公司忙活了一整天之后,回到家里就只想躺了。在上班的时候精力的消耗是在所难免的,为了更好地在工作之余提升自我,我们需要控制在上班时的精力消耗。一个比较简单的做法就是不要太难为自己,工作时间可以适当摸鱼。肯定有很多朋友对这个想法持有强烈的反对意见:怎么能以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呢?在公司会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根本做不到这样呀?关于这一点后面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进行讨论,这里只希望大家意识到:我们工作的时候可能也需要节省精力。
- 精力需要隔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专心做,不要让其他事情干扰了你
很多时候工作带来的压力与焦虑会使人浮躁。这种情况下虽然内心里有想做的事情,但是无法集中精神去深度地学习与思考,只能投入时间,但没法很好地投入精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需要把手头上的事情隔离开来,调整心态与状态。我们大脑的内存是有限的,在学习与实践我们所关注事物的时候必须静下心来,不过多地去想工作上的事情,也不要让多个事物之间互相影响。
- 找到自己精神状态好的时段和场所
每个人效率最高的时段和场所都不尽相同。为了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投入的时间与精力的作用,并避免不必要的精力耗费,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自己舒服的时段与场所。在适合自己的条件下学习与思考,一定是事半功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