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 大好河山 寸土不让

周四  晴  26-34º

看了王敏写的有关《南京照相馆》的影评,决定第一时间去看这部影片。

晚上看了场次,7:30刚好有一场,距离开演二十五分钟,三口人换了衣服说走就走,紧赶慢赶到了影院无奈还是迟到了七八分钟,因为对影片期望值较高不想错过精彩的片头,甘心情愿放弃了巨幕厅,然后坐着等40分钟后的下一场的普通厅的放映。

说人爆满一点儿也不为过,观影的年龄参差不齐,大到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小到几岁的孩子,与平时不一样的是整场没有人举着手机如入无人之境大声接打电话,也没有人慵懒地嗑着瓜子吃着爆米花,散漫到一塌糊涂。中间除了有一次一个观众的电话铃声响起,还有极低频次的上厕所的人,几乎没有其它除了观影外的杂乱行为。

也许情节和场景都太过于揪心,观众的心一直在嗓子眼提着,无法分散注意力做别的。我带了防晒衣进去为了遮挡住空调的冷风,结果这件衣服成为了我遮挡住眼睛的东西,适时隔绝了我和屏幕之间的距离,因为场面太过于残忍血腥。

南京大屠杀,在我内心一直是一系列的数字,在这部影片里,具体成了一个又一个家庭,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悲剧命运,就像影片的最后从照相馆金老板拍摄出来的照片的视角呈现出来的一个个家庭在这场屠杀之前的美好和欢乐,在日军占领南京城的这一刻被按下了暂停键,积极参军的年轻人被枪射杀,大学毕业做了护士的姑娘被奸淫,漂亮的姐妹花被日军抢走成为了他们发泄肉欲的工具,就连一个孩子的啼哭也不被允许而被活活摔死,日军的惨绝人寰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人性的扭曲超出常人想象,整个南京城陷入血雨腥风中,每天横尸遍野,滔滔长江水被集体屠杀的鲜血染红。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南京人留在胶卷中的美好一去不复返,等待他们的是暗无天日的杀戮。

而照相馆记录了寻常百姓在人生重要节点的美好瞬间,可惜百姓再也没机会重温这种美好。


但是,虽然美好的生活被生生撕毁,但仍然有那么一些人在深味这非人间浓黑的悲凉之后依然保留着人性的善良和凝聚力这些可贵的品质,因此,影片以一个照相馆为切口撕开了疼痛的疤痕,一个编号为1213的邮差在炮火纷飞的南京城内为躲避灾难贸然闯进金老板的照相馆,对摄影一片空白的他阴差阳错成为日军物色的为他们服务的对象,从此他的命运与金老板一家紧紧捆绑在了一起,金老板手把手教他冲洗照片从而来换得他们一家四口的安全,在朝不保夕的混乱中,苟且偷生一天就是奢望,在冲洗照片的过程中,他们眼睁睁看到日军用相机记录的他们在南京城进行的惨无人道的杀戮的场景亲手被他们冲洗出来,在苟且偷生的奢望中,金老板良知在被拷问:这样为日军服务不是汉奸卖国贼吗?不能再这样下去,于是,他想出办法调换了日军屠戮中国人民和南京百姓岁月静好的胶卷,缝在照相馆里避难的每一个人身上,谁有通行证能得以出城谁就尽最大努力让这些铁一般的证据公之于众。

死好像已经成了定局,生是遥远到天边的梦想,日军占领后的南京城固若金汤,插翅难逃,逃不出来业也成为观众的心理预期,两张通行证,是那个日本摄影师信誓旦旦的承诺,在六个人的相互礼让中尽显危难时分的美好,但这份美好却在日军所谓的承诺中成了悲剧,落差的巨大强烈震撼着观众的心,承诺的背后是阴谋和欺骗,这是对信用的践踏和嘲讽,是对一个丧失了人性的国度的真实记录。

反差是艺术作品震撼人心的灵魂,它使美好的愈加美好丑陋的愈加丑陋。

作为日军年轻的摄影师,长着一副伪善的面孔,口口声声与中国摄影师以朋友相称,但浑身上下没有任何正义可言,每个毛孔都渗透着邪恶和杀戮,手上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而中国的摄影师,正气凛然,相信承诺,相信作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但跟禽兽轮人的道德,岂不是太高估了禽兽,亦或说他们被定义为禽兽岂不是对禽兽的污蔑?所以,影片的最后,面对禽兽不如的日本摄影师歇斯底里的追问,1213号邮差说我们不是朋友,而且永远不可能是朋友。

被调换的胶卷上是南京百姓一家一户的岁月静好,而另一沓胶卷上是日本人在南京城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是天上地下的反差,撕裂感很强的反差。

宋战士牺牲了,他为了保全照相馆里避难人短暂的性命安全而毅然决然做出了自我牺牲;金老板的妻子和女儿死了,死在一场日本人策划的言而无信的阴谋中;金老板牺牲了,在马上要出城的那一刻,为了保全孩子;身上有污点的女演员和金老板的儿子活了下来,金老板的儿子就是不能熄灭的火种,他就是中国的希望,必须传承下来。

1213号邮差在最后历数日本人拍的南京城的壮美河山对应的坐标,充满了悲愤和激昂,慷慨悲壮,大好河山覆盖着累累白骨。

但万里长城,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