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用朱光潜先生的说法,或可解释苏轼在一贬再贬的“穷途末路”下,依然能够保持其“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之本色。
世上的景与物,本无好坏悲喜,是观者在带有自身情绪的眼中,为外物加上了“人化色彩”。处心积虑要置苏轼于万丈痛苦深渊中的宵小之辈,必然会无比失望。用明朝王阳明的话说,“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当然,东坡也有过情绪的低落,但并不多见,《寒食贴》算是他“无力哀鸣”的文字。更多的还是莞尔的自嘲,痛过的自省,醒后的超拔……。从东坡在落难时发明的各种美食,及写下的“菜谱”,最能品味其“性格和情趣”。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这是东坡被贬惠州后,写信给弟弟子由的一段话。被贬荒凉之地,罪官之身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也谈不上有任何地位,连吃上羊肉都成为奢想。但也因此产生了我们今天熟悉的美食——羊蝎子。
羊骨头在水中煮熟,趁热出锅,热气会耗干大部分水分。再泡酒里,撒上点盐,烤至微焦,就可以吃了。一整天剔羊骨头,每每吃到骨头缝里的肉屑,就无比快活。这种乐趣,在朝为官的弟弟子由,是体会不到的,也不会有啃骨头的机会的。只不过,这样做的结果,会使爱吃骨头的狗们很不高兴。
这段趣味盎然的文字,活脱脱写出了一个洋洋自得的东坡先生:难不倒,打不垮,风趣轻松,何苦之有?
今天人人熟知的名菜——东坡肉,是他在贬谪地黄州的发明。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猪肉在当地不受待见,虽然价格极为便宜,有钱人不屑吃,贫穷人不会吃,东坡先生亲身实践,成功的搞出了发明。做法的核心就是,小火慢炖,少放水。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从年轻的时候,就已经看破“飞鸿雪泥”乃是人生常态,也就有了一颗笃定的心,接受不期而至的无常,也就能够在遭遇不幸之时,以喜悦心,都苦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