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原名为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作者[美] 阿图·葛文德(Atul Gawande)关于衰老与死亡的创作。
死亡,一直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我们对生老病死也常常持着回避的态度。离别、生死,在我们的文化里,是缺失的一环。但衰老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怎样面对生命的枯萎老去,如何与这温暖世界优雅的告别,这是继身边的亲人去世之后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是否应该尊重生命
父亲和公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都在医院,满身插满管子不能言语, 他们没法给自己的亲人留下只言片语,甚至是多看几眼,在医生摆布下仓促地在痛苦中离开了这个世界。或者挽不回来的抢救其实是一种伤害?又或者这难道就是他们想要的吗?
选择在家里告别变成一种奢侈
交通便利医疗先进的今天,选择在家里和亲人告别成了一种奢侈。追电视剧《都挺好》,父亲大强得知自己患了阿尔茨海默症,知道自己会渐渐记不住事,记忆会复一日的退化,在还尚清醒时召集全家开始立遗嘱,他从给自己的平生评价开始,到财产的分配、精神的传承……那一幕让我泣不成声,但在我脑海形成的是温暖的,最有仪式感的画面。
传承是什么
清明回老家,忆小时候和父母插秧、割稻,和姐姐用双轮车拉着稻杆飞驰乡间小路,和小伙伴上山捡柴火,去小河摸螺狮……仿佛就在昨天,然却物是人非。跟外甥女说,小姨感觉自己的内心真的老了,开始喜欢以前不喜欢的事,开始关注生死,探究传承……你说,爷爷走后留下的是什么?就没有留下任何东西吗?有。我第一次找这个答案是在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里 ,姚老先生在弥留之际和木兰的对话:木兰说:那么你相信人的不朽吗?“孩子,我信。由于你,你妹妹,阿非,和你们所生的孩子,我就等于不朽。我在你们身上等于重新生活,就犹如你在阿通、阿眉身上之重新得到生命是一样。根本没有死亡。人不能战胜自然。生命会延续不止的。”又或者我们延续的是他的某一种习惯,某一种精神,和他一样的动手能力,对事物的态度……我都认为是一份延续,一份传承。
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
人生是一条单行道。而思维可以双向行驶,为什么活着?的确,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当有一天我们有权决定自己是否体面的离开时,是不是可以停下来想想,如何体面的,优雅的和自己、和自己的亲朋好友告道别。
学会道别,是我们人生中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