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新的一年的第一天,谓之元旦。假日的闲适,跨年之夜的繁闹,与亲友间的祝福都过去后,总是要留给自己一点时间的,在这或长或短的滴漏中,喝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望着窗外泛起旧的涟漪,把那些快乐的,难忘的,甜蜜的,悲痛的,荣耀的,苦涩的,五味杂成的记忆统统留在2016。闭上双眼,双手合十,默默地在心中说声:“2017,l am ready!”,睁开双眼虔诚地许下自己的新年愿望,这种简单的仪式感过后我们会更加轻松坚定,从容不迫。
作为一个定位为历史内容的分享者,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三元开始的日子里,除了祝福大家节日快乐,幸福如意外,还专门收集整理了元旦的起源和历史演变来送给大家,让大家对老去又逢新岁月的这一天有不一样的认识。
在农耕时代,我们依据二十四节气变化使用的是阴历,也就是说春节和元旦是同一范畴,元旦即过年之时,比如家喻户晓的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元旦气象。自1911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开始使用阳历(西历),并且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为了区别农历和阴历两个新年,开始把阴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阳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历史上每个时期对元旦的说法是不一致的,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据传我国的元旦起源于五帝之一的颛顼(zhuān xū),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渊源。夏代的元旦为正月初一,商代的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朝为十月初一,汉代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钦天监的邓平等人创立了“太初历”,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这个规定一直沿用了2015年,直至中华民国建立。
而“元旦”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房玄龄等人写的《晋书》里:“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可见,元旦有个大家族,新年、元正、元辰、元春、元朔都是她的兄弟姊妹。
此外,元旦还有个古老的故事,传说在三代盛世,尧在位时勤政爱民,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民众的爱戴拥护,但他的儿子们很不成器,他考虑很久后为了百姓的福祉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而选择了德才兼备的舜,并对他说:“你以后也要把帝位传给有才能的人,这样我就可以瞑目了。”舜最后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三个国君在位时都兢兢业业,为老百姓着想,被人们称为“三代之治”。老百姓为了纪念此盛世,表达美好的愿望,就把尧死后,舜祭祀天地和尧帝的那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之日,即元旦日。
最后在这三元之始的日子里,祝愿大家放下苦痛的执念,珍惜当下,以希望为伴,与幸福共舞,向着梦想的生活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