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强调想成为某个专业的高手,必须要有一个靠谱的师傅。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个荣幸能有名师指点,或者直接成为名师的徒弟。那有没有什么办法,不通过拜名师当师傅,也能成为很厉害的人呢?
当然有,而且也有人给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例证。
我在这里要讲三个人,一个是富兰克林;一个是李叫兽;还有一个是查理芒格。这三个人,第一,第三个人来自美国,但是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另一个来自中国。
很多人都知道富兰克林,是一位科学家、发明家、作家、外交家、出版商。至今在使用的避雷针,就是他发明的。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他如何成为的一个作家。
富兰克林成为作家,并没有师傅专门指导他。在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个刊物《观察家》。发现这个刊物上的文章都非常棒。于是萌生自己也要学习写这样的文章的念头。
富兰克林写作方法论1.0
他首先采用的策略,是看几篇文章,然后自己写下关于原文的线索,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线索,复原原来的文章。当然,不一定完全一样,可以是用自己的话重写。
但是,很快,他就觉得这种方法没啥意思,因为他的目的,并不是复写原来的文章,而是写出自己的好文章,自己写出跟原文一样有趣、一样细致入微地描述,一样精彩的用词的精彩文章。
于是,他升级了自己的写作方法。
富兰克林写作方法论2.0
他升级的方法,就是自己直接写文章,写跟刊物上观点类似的文章,然后跟《观察家》上别人写的文章内容进行对比,找差距,看看自己的问题在哪里,然后再进行调整。
这时候,他又发现自己的词汇非常贫乏,他便重新升级了他的写作方法,思考通过什么方法来练习词汇,韵律。
富兰克林写作方法论2.1
他用的办法是把《新观察》上的文章,改写成诗歌。大家都知道诗歌必须讲究词的选择,讲究韵律,讲究念起来的铿锵节奏,这样就逼着他要学习表达。要经常绞尽脑汁想平常在写作的时候不会想到的那些词。
富兰克林写作方法论2.2
他又有了新方法,把那些写过的诗,改写成散文。从诗到散文,就更接近那些论说性的文章了。这种方法,一方面积累大量的词汇,另一方面练习了文章的表达,更接近了《观察家》的文章。
进而,富兰克林又升级了写作方法论到3.0
富兰克林还是在《观察家》找出一些文章。他把每一句用一个词来记录,作为线索,然后呢,把这些词的顺序搞乱。然后过一段时间,再用这些词,来复原文章的句子,最后,再恢复原文的逻辑。这种方法,可以锻炼他的逻辑能力,当他发现自己写的东西,跟原文的顺序,逻辑有不同的地方,就会纠正自己。
就这样,富兰克林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训练成了一个美国历史上著名的作家。
整个过程,我们看到富兰克林在没有师傅指点的情况先,一步一步通过刻意练习和升级,成为了写作高手。
我们下面要说的这个人,网名李叫兽。今年25岁,已经成为了百度的副总裁。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的成长经历,可以更强有力地证明,其实变成一个很厉害的人,根本不需要找到一个师傅来面授机宜。
他特别喜欢的一件事,就是思考。
思考,好像是人人都能做的事,确实,人人都有思考的能力,但是你会发现,大多数人的思考,都是浅尝而止,大多数人甚至都懒得深入思考。而李叫兽的思考,我们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上瘾”。他对思考,已经到了上瘾的程度。而且,他认为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有意义的事。而很多人并不这样认为。大多数人认为的思考,也很重要,但是不需要上瘾。
先看他中学的时候,是如何思考的。
中学生,一身的荷尔蒙无处释放,于是打架便是中学生喜欢的运动之一。有时候并不是你想打架,而是别人会打你,因此不会打架的结果,就是挨揍。
李叫兽上中学的时候,个子并不是最高的,也不是身体最棒的。但是他是最爱思考的。
有人可能会问,爱思考有屁用,打架,人家还等你思考完了再打么?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思考对打架的用处不大。而李叫兽却认为,思考是提高打架技术的根本,而不是体力是打架技术的根本。
于是,他买了一大堆打架的书,各种擒拿格斗,李小龙截拳道等等,开始照猫画虎,练习打架。
然后就觉得艺高人胆大,开始跟人打架,当然结果很明显,被别人打了一顿。
一般人到这里也就停下来了,自己觉得已经证明了看书打架没有用,而李叫兽牛逼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不仅没有停下来,反而继续看书,寻找不合理的,改进合理的地方,反复刻意练习。最后的结果是,他成了学校里最会打架的人之一。
我知道李叫兽,是从他写的一篇文章《月薪三千块钱和三万块钱文案的区别》开始的,这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奠定了李叫兽的营销文案的地位。然后关注他的公众号,开始读他的文章。后来看小马宋的书《朋友圈的尖子生》,对李叫兽才有了更多的了解。
2015年9月,李叫兽写了一篇文章叫《为什么你有10年经验,但成不了专家》。在这篇文章,他让我们了解了他认为的刻意练习是什么。
刻意练习,实际就是把自己放到学习区不断蹂躏的过程。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模型,用三个同心圆来表示,一个是学习区,一个舒适区,一个是恐慌区。
在舒适区,人们遇到的都是自己会的知识技能,因此轻车熟路,没什么障碍,而这个区最大的好处就是舒服,最坏的坏处也是舒服。因为舒服,人们不愿意离开,因为舒服,人们就停滞不前,因为舒服,最后可能变成了毒药,成为毁灭自己的温床。
学习区,就是有未知的知识需要学习,这个区域的特点,就是不舒服,但是这种不舒服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最后学会新的知识和技能。一旦学会了,这个区域就变成了舒适区,需要跳出去,继续把自己挪到新的学习区学习。
恐慌区,就是完全是未知的区域,没有任何线索去学习,这个区域,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区域。很多人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觉得什么都不会,这时候就是在恐慌区。
学习区,实际上就是在不断蚕食恐慌区,让恐慌区变成学习区,最后变成舒适区。
大多数人的思维套路是:在学习区,通过努力掌握知识,进入了舒适区,就结束了。这样的思路,非常危险,很可能是自毁前程的停滞不前。
我们看看李叫兽如何把自己放到学习区蹂躏。
通常解题的时候,我们只要找到答案也就是了,李叫兽一定要找到5个以上的答案才肯罢休。
举个例子:
李叫兽在他的一个课程上讲到了一个案例,就是一款香薰机的宣传。这款香薰机,是一种小型的,可以随身携带的,有助于睡眠的,有香味香薰的机器。
比如,这家香薰机的厂家提出的广告策略,是给你五星级睡眠。
我们看到这款香薰机,会有五星级睡眠的感受么?当然没有,因此这个广告策略显然不对。
那么,如果说,这款香薰机如何便宜,用很少的钱,获得最好的睡眠享受,是不是可以呢?首先,人们根本就对这款香薰机没有概念,你就是再便宜,人们也不见得接受。
另外,五星级的睡眠,谁知道呢?什么是五星级睡眠?
李叫兽思考的问题是,从香薰到睡眠,究竟有多远?
香薰的概念,通常在SPA上经常会用到,而SPA跟睡眠又有什么关系呢?
SPA跟睡眠可能没有直接关系,但是SPA跟放松是有直接关系的,通常的SPA宣传,已经在人们的心智中植入了放松的概念。
而放松跟睡眠是不是有关系呢?
我们知道,上班族每天的工作非常紧张,因此一定存在着需要放松的需求。有些人下班会喝酒,有些人可能打游戏,这些可能都是上班族找到的放松的方法,而香薰机,是用在睡觉的时候,这样的关系链,就合理了。就顺了。一天的紧张工作,让你难以入睡,香薰机伴你放松,安然入睡,这样的逻辑,就对了。
实际上,这个过程的分析,就是刻意思考的过程,思考产品与用户之间的距离,通过什么,来弥补,弥合这个距离。
李叫兽认为,刻意练习,意味着短期效率下降,这也是大多数人懒得去刻意练习的原因。
他上学的时候遇到过一件事,就是要写一个通知,本来通知三言两语就可以写的,他却用了一个小时,为什么呢?
因为最近刚读过《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他就想着用这本书的方法,来写通知。当然,如果非要套用结构化思维的方法来写通知,如果以前有没有练过,自然需要的时间就多了,但是他认为非常值得。最后他硬是用金字塔原理的方法,写了这个通知。
还有一次,同学要去吃饭,他就开始用学过的决策理论来分析,应该去哪里吃。这就是跨界应用了。下面我们要提到的查理芒格,是跨界应用的大师。
李叫兽有一句名言,不知道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还是他看别的书上说的,这不重要,这句名言是这样的:
在别人已经停止思考的时候,你还在思考,这就是正确的思考姿势。
别人为什么停止思考?因为觉得已经明白了。而李叫兽为什么还要继续思考?他要想明白事情背后的原因,背后的为什么,背后的十万个为什么。
如果凡事都在别人停止的时候,你还在继续思考,并不断刨根问底,你想不卓越都难。想不成为百度的副总裁都难。
第三个要提到的人,叫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合伙人,也是巴菲特的智囊。
为什么查理芒格会成为股神巴菲特的智囊呢?
查理芒格有一种理论,叫《多元思维模型》,这种理论是他发明的。
什么叫《多元思维模型》呢?就是把不同学科的精华,应用到投资领域中去。芒格认为,人类各种知识宝库的精华,可以应用到任何一个领域中,当然经济领域也不例外。
我们看到《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资的格栅理论》中,从目录我们就可以看到,芒格都在研究那些学科。
最重要的,这些学科,他完全都是自学的。
查理芒格说:
“直到今天,我从来没在任何地方上过任何化学、经济学、心理学或者商学的课程。”
(美)彼得·考夫曼. 《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的智慧箴言录》”
是不是很奇葩?一个投资界神一样的人物,居然没有上过商学的课程,也没上过经济学的课程。
没有上过课程,不等于没有学过经济学。
他都是靠自学来学习的。
所以,我会说,成为很厉害的人不一定要有什么牛逼的老师。但是需要的是你能够刻意练习。
有意思的是,富兰克林,居然是查理芒格的偶像。按现在的话来讲,查理芒格是富兰克林的粉丝。
在物理学上有牛顿的平衡理论,包括静态平衡,动态平衡。而经济学上,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经济学动态均衡概念的主要发起人,马歇尔关于均衡理论,他举了一个例子:
“个人的欲望和结果之间的平衡和均衡最简单的例子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想要的结果。一个男孩在想吃蓝莓的时候,就会兴高采烈地去摘蓝莓;在没吃饱时,吃蓝莓的乐趣高于摘蓝莓的辛苦。但当他吃饱了之后,想吃蓝莓的愿望随之消失;摘蓝莓变成一个单调乏味的工作”。
而芒格认为,物理学的均衡理论,对经济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个理论也存在局限,因此,还需要其他的学科共同作用的支持。他认为:
“恐怕事情就是这样的。假如有20种相互影响的因素,那么你必须学会处理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因为世界就是这样的。但如果你能像达尔文那样,带着好奇的毅力,循序渐进地去做,那么你就不会觉得这是艰巨的任务。你将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完全能够胜任。
摘录来自: (美)彼得·考夫曼. 《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的智慧箴言录》
所以他不仅要关心和研究物理学,还要研究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等其他学科,建立一个多元模型,来对付和处理经济上的问题,股市上的问题。
从上面三个人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
即使不用拜名师,一个人仍然可以通过学习,来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那么成为很厉害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共同特点是思考。他们都是非常乐于思考的人。而我们都知道,大脑重量占体重的5%,消耗的能量却是总能量的20%,因此人天生不喜欢思考,是出于生物自我保护的考虑。
因为不喜欢思考,所以就导致了任何事情都浅尝即止,不能深入,也就不愿意把自己放到学习区去刻意练习。自然也就不愿意思考。
另外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都在通过思考,建立自己的模型,自己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型。建立模型的意义,就是把事情变简单,通过简单可行的套路来解决问题。
模型建立起来以后,最重要的,是还要动态的更新模型,升级模型,让模型不断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比如富兰克林不断升级自己的模型,而李叫兽,则建立的需求的十大模型,用于培训那些营销的精英,而查理芒格,则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建立了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
因此,成为很厉害的人,你可以通过学习,思考和刻意练习来达成。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