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一门外语,我们作为父母大多知道很重要,但什么时候学、怎么学却很不清楚。我一直有个观点,小孩生下来其实都是一样的,但后期受父母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所以育儿育己的理念一定要确定。
1
父母需要知道的事情
1.学习英语不能只靠强行记忆、背单词、学语法。
2.育儿先育己,家长的认知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成长。
3.学英语是持续终身的事情。
4.父母是教练不是老师,作用不是教孩子,是要多用各类资源、引导兴趣,建立孩子学英语的信心、激发孩子的兴趣。
2
什么时候学
1.从生活中自然地学语言。有很多父母担心几种语言混着学,会什么都学不清楚。事实上,孩子只要生活在一个自然健康的环境中,日常有亲人的陪伴,跟他说话、互动,就能自然而然、毫不费力地学会语言,事实上小孩的可塑性非常强,他们能够同时学会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而且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就切换使用什么语言。
2.不存在不同语言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脑科学有研究,如果小孩从小同时学习双语的话,两种语言在大脑里的表征区是网状交织在一起的,像马赛克一样。如果成年后才学习外语,两种语言的表征区就是分开的,有清晰的边界。所以小孩学英语,越早越好,而且不用担心相互干扰的问题。
3.越早说,越地道。为什么说越早越好呢,这里有个神经可塑性的原理:
宝宝语言的习得是被他的环境所塑造的,环境每天都给了他大量语言类刺激,他大脑的语言中枢被这些刺激所塑造。
学语言越早越好:
越早学越不容易相互干扰、越早学神经可塑性越强。
3
怎么学
没必要去上学前英语兴趣班,那个效果不大。
关于怎么学,我们首先得搞清楚一个认知:父母是教练不是老师,我们的作用不是教孩子,是要多用各类资源、引导兴趣,建立孩子学英语的信心、激发孩子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人的学习无非就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只有大量的输入才能奠定自己某个技能的基础,而输出会巩固自己的技能并且能找到不足、增加信心和兴趣。所以,不管是学还是用,一定要有互动,有了兴趣还还怕孩子学不好吗?
1.输入。
讲输入之前,先讲讲什么是浸入式学习法:
越早暴露在双语环境里越好,让孩子泡在英语环境的坛子里,像学母语一样自然而然地吸收英语,这种方法要比长大以后背英语单词好得多。
(1)多看读。多找一些原版的英语动画片、经典的英语绘本,早期可以一边英文一边中文,明白以后慢慢只看读英文,主要是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推荐:《penelope》《maisy》《meg and mog》《team umizoomi》《peppa pig》《天才宝贝熊》《查理与罗拉》《爱探险的朵拉》《Go away,my wolf》等等。
(2)多听。买点读笔和磨耳朵播放器,每天都听英语歌、英语故事,刚开始听不懂没关系,主要就是创造一个很好的英语微环境,重点培养音素意识和语感。
推荐:《Dr seuss》、《peter and cat》、BBC睡前故事、biscuit系列。
(3)多玩。小孩子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真人面对面的交流,他们的大脑不擅长抽象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玩的方法,就是用具象的学习,给孩子大量的信息,这样能让孩子吸收的更快、记得更牢固。
不要单独给孩子放英语动画片、英文歌,而是多和孩子用英语聊天、做游戏,在这样的互动环境里,孩子更能够理解物体的意义,从而更容易习得语言。
每个宝宝天生都喜欢有节奏感的东西,父母可以带着孩子跟着音调打节拍,能够提高语言、孩子的记忆能力,这样会更投入、学的更快。
推荐:拍手拆单词游戏。从一开始的单词逐步发展到句子、儿歌等等,特别是有音乐节奏的英文童谣儿歌,能够很好地激发孩子的语言脑。
2.输出。
通过大量的输出倒逼孩子输入,就是鼓励孩子多唱英文歌谣、讲英文小故事、表演小短剧,或者陪孩子分角色读绘本。
这样通过直接用英语来提高英语的水平,如果有的家长自己英语水平不好,可以主动去问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教一教自己单词的意思,通过当孩子的学生来让孩子学会教别人,更加巩固学的英语。
再者,通过这样多让孩子用英语来输出,让孩子更有成就感、目标感和继续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