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大学刚毕业。回到家乡小城,进入一家职业学校成了数学老师。接到上班电话时很激动,一毕业就能就业,还是教师这体面工作。
参加国考省考事业考,没考上感叹运气不好,总是差几分。某日接到某局办公室电话,进入行政单位上班。彼时数学老师刚做2个月。
父母是最普通的务工者,孩子能进单位上班,都笑的鼓励再接再厉。最淳朴的郊区村庄,很少出现在体面单位工作的,邻居街坊碰见打招呼,都会带上一句,你孩子出息啊。
24岁,在单位上班接近一年,开始觉得这样一眼望到老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我决定辞职。 大学毕业第二年,我不顾任何人反对,我辞职来到一个陌生城市。
刚开始觉得很潇洒,我的人生也有了一段“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经历。等到在城市带下来之后,自己想做的都尝试了之后,反应过来:我依旧需要找一份工作。
第一份面试是本科专业的公司,面试笔试都通过,满心自傲,工作不过随便找找。却在入职时碰到了远距离的第一个问题——需要回户籍原地办理相关证明。
和人事沟通无果,我内心疑惑开始萌芽。当初的踌躇满志,自信满满,真的错了吗?碰到这些折腾之事,还是当初憧憬的美好模样?为什么放弃安逸的生活,要来到如此令人焦虑的离家千里的工作也不见得多好的环境?
总结出的结果就是:我是傻逼。可是要是刚出来就回去吗?我的自尊心不同意。既然当初自己决定要来,那么就自己承担后果吧。
我开始二手准备。网上投简历找工作。很快接到第一个面试通知。 这是一家培训机构。出发前我很自信地说,工作很好找,我只是想找好的。到了之后,负责人并没有看我的各种证书,而是直接丢给我一份试卷,我内心咯噔。熟悉的天利38套,高中卷。
硬着头皮做完,马马虎虎。内心底气已泄一半。负责人批改了卷子,将我唤进了辅导室。
“自我介绍吧。”
“我叫………”我简单做了自我介绍。
“你有高中数学教学经历?”
“教过高一与高三各一学期。”我夸大了两个月数教时间。
“嗯,那接下来我出题,你在黑板上演练。第一题数列题。已知a1=7,a(n+1)=3an+5^n,求an的通项式。”
我懵了。知识已经荒废,现在要用,脑子里挤不出一滴墨水。
噩梦未完,负责人紧接着又连续丢出8道题。我贫瘠的长不出半根草的脑田,被数字轰炸。那力量,绝不亚于蘑菇云腾空而起的震撼。
结果很明显。出来后,我愈加觉得,我是傻逼。
故事说到这,也许你会问,这和想要太多,能力太弱有什么关系呢?明明就是任性的悲催遭遇,就是在警醒我们不要随便自我感觉良好而做出会让自己后悔的事吧?
那我们再这样看。当初辞职,就是觉得自己能力可以,足够我在外面闯出更好的生活。于是,这更好的生活,便是我想要的。加之也看了许多出门闯荡的人儿,都坚持出了自己的自由与光明。另外,单位的一成不变与憧憬的美好胶着我饥渴的内心。
这就是想要的太多。所谓想要,是现在并不存在的,对后来生活的精神鸦片。也是现在营销逐渐推应的终极:卖的不仅仅是产品,是梦想。
我想,我成功把自己营销给了虚无飘渺的无数个想要。
或许你会说,想要并不是错。有想要才能有向前的动力啊。
这就是第二句话,能力太弱。太多的牛人走出自己的辉煌人生,于是他告诉我们,人生需要折腾,有追求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人生。这是鸡汤励志文鼓吹的梦想。
我一度被这华丽的表象所蛊惑,我的很多想要也正是在这些灌溉用水的滋润下坚实生长起来的。可我们忽略了一个大问题:他们成功的背后是伴着各方面实力而实现的。而他们最大的能力就在于能坚持他们已有的技能。
再审视审视我自己。就像井底之蛙,看见的天空便以为能力已是足够—因为周边从来不见更大的牛人,我们本身就从未脱离过这狭小的井底。 这不是悲观。而是对已经无法弥补回来的二十多年的认知。可笑的观念让我鄙视那些努力的人,但其实他们才是清楚自己想要而强化自身技能的先驱者。到现在,当我自己想努力,才发现,努力比偷懒,来的难得多。
我不怕平凡,只怕平庸。或许这便是我的想要。但每一个告别平庸的路,必然都不是坦途。我自以为拥有的能力,都是象牙塔的环境。
这不是悲观。这是前行的第一步。人生这场修行,在每一个自己做下的选择面前,都会出现新的岔路。我不知道我会拥有怎样的以后,但是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偿还之前偷懒的人生所欠下的能力的积累。
如果你也正在困惑,我希望你年纪比我小,因为这是最现实的时间成本。我希望你能早点开始积累能力—学习的能力,知识积累的能力,思考的能力。我不希望你的学习生涯是在以偷懒而兴奋,以叛逆而高潮。
因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你未来的憧憬的美好,不要让他搁浅在能力不足的滩涂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