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有过如此纯粹的爱情,相聚是因为爱,恨也是因为爱。就像大兴安岭的雪,从第一片雪花下落开始一下就是几个月,无所畏惧,从不试探,从不矫揉造作。
从未有过如此多的死亡,却没有压抑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眼泪是止不住的,留着留着就变成了热泪。
爱情与死亡是不可回避的两大主题。善于写爱情的人数不胜数,因为我们都爱或者被爱过,都是爱情的亲历者。但少有人能将死亡主题驾驭的恰到好处,因为没有一个活着的人能够亲历死亡。这部作品将爱情与死亡如此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从情书写到安魂曲。所有悲观离合,生老病死,都在日月星辰下,如此透明,又如此唯美。就连巫山云雨的描写,也没有丝毫格格不入。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正好快入深夜了。与书中最后一部分半个月亮的时间刚好稳和。书中九十岁的老女人以回忆的口吻用一天从清晨到夜半,讲完了九十年的故事。回忆是一件奇妙的事情,能够过滤浓缩,然后留下的都是一一闪现过的浮光掠影。每个瞬间却在停滞以后都能够无限的放大然后逐渐清晰。
与善于讲故事的作家相比,迟子建更是一个善于煽情的作家。整部作品中故事情节并未有波澜起伏,没有悬疑突转这些能够吊足读者胃口的笔法。比任何虚构想象与技巧手法更吸引人的,是文字与情感本身的真实。这样的故事,该以亲历者的口吻去讲述才会更加的贴切更加真实,也更加利于情感的表达。以回忆来一点点的还原。所以即使书中的生活与我们相去甚远,我们也不会觉得有太多的隔膜,不会去质疑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世界是否真实的存在。表面像是一个童话,实际却像记录片一样高度真实。迟子建用浪漫主义的笔调,写的却是生命,爱情,信仰,这样活生生的现实。
我只能从直感而非专业叙事学的角度感知整部作品的叙述视角,是零介在客观叙述的旁观者与熔铸主观情感的参与者之间的。以一位女子的一生,作为一部家族史的见证,情感总不自觉的益出。但把雪都看老的女人,在经历了沧桑浮华之后,所有的讲述又难以激发起内心太多的波澜,像是听来的故事,转述给读者。所以我们发现整部作品没有高潮,都是如此平静,但这种平静又非冷漠,而是释然。
死亡是全书最多的事件,通灵萨满的旷世大爱,不得已以死亡来成全,每救活一个孩子,都要以自己孩子的生命为代价。但换一个角度,每一个生命的凋零,都伴随着新的生命的诞生,这种生死轮回,是生命的延续,也是爱的延续。这样人的存在是不会消亡的。鄂温克人,以特有的风葬方式,表达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逝者的祝福。消逝的生命,与山峦河流,与花草树木融为一体。以其他的方式继续存在。鄂温克人善待每一片土地上的万物生灵。因为他们相信一路的繁花似锦是由逝去的亲人幻化,对亲人的爱,在对自然的呵护中得以延续而生生不息。如此这般,死亡又哪来恐惧。
将视野投射于少数民族,是有独特安排的。少数民族保留着现代文明所缺失和需要珍视的部分并且集中在纯粹和自然上。现代文明中不缺少关爱,信仰,友善,但多数都是有杂质和功利,会过问动机和结果。而靠近自然的民族当然会更加自然。
在人类所谓“文明”的脚步嚣张跋涉于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时候,书中那些我们熟悉的人都已经在安静的夜色下沉沉的睡去,一觉不醒。这样真好,他们的灵魂至少回归了苍茫的天地,再一次轮回。故事终究有讲完的时候,可生活永远不会结束。遗失的或许难以被拾起,却应该被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