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8

中文名:入泮文献:《礼记·王制》解释:古时学生的入学大礼古时学生的入学大礼。在古代,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需进行称为“入冸”的入学仪式。《礼记·王制》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

古时学生的入学大礼。在古代,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需进行称为“入冸”的入学仪式。《礼记·王制》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

入学的童子举行“入泮”仪式,孩子们身着汉服,礼拜孔子,重现古代学童入学前的传统礼仪,汲取尊师爱学的品行美德。据悉,万松书院是明清时期浙江省的最高学府,而古时把学生入学称为“入泮”,是开始接受学堂教育的象征。


简介

词语解释

杭州举办学童入泮礼



入泮

中文名:入泮文献:《礼记·王制》解释:古时学生的入学大礼古时学生的入学大礼。在古代,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需进行称为“入冸”的入学仪式。《礼记·王制》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入泮

拼音

rù pàn

出处

《礼记·王制》

目录

词语解释

古时学生的入学大礼。在古代,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需进行称为“入冸”的入学仪式。《礼记·王制》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 [1]

介绍


入泮

周诸侯的学校前有半圆形的池,名泮水,学校即称泮宫,见《诗·鲁颂·泮水》。后代学宫沿袭其形制。明、清两朝州县考试新进生员须入学宫拜谒孔子,因称入学为入泮或游泮。入学满六十年称“重游泮水”,为曾充秀才而享高寿者的庆典。罗雅臣《清儒人袁雅堂(袁可立七世孙)墓表》:“而公之先君(袁占鳌)先伯,皆得英年入泮,不幸享年不永,良可叹息。”

流程

“入泮礼”的大致流程如下:

第一个环节是“正衣冠”。古人有云:“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在这个环节里,学童们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为 学童们整理好衣冠。《礼记》有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先正衣冠,再做学问,看来这是古人们的共识。

整理好衣冠,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集合于学堂前。恭立片刻后,在先生的带领下,跨过一个半圆形的水池(泮池)之后,便会进行拜师礼。拜完孔子,再拜先生。而拜先生时,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修,六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莲子,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德圆满;干瘦肉条,是用以表达弟子心意。之后,便是学生间互相鞠躬,表示互爱互帮。

第四个环节,净手。学生们将手放到水盆里,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除杂念,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心无旁骛。

此外,还必须填写“亲供”,相当于新生入学登记表,写下自己的“年龄、籍贯”。由于当时没有照片,所以还必须在“亲供”中注明“身中(即身高)、面白、或有须、或无须”,再由老师统一整理后送往各个学院。

“入泮礼”的各个步骤,都是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定。经历了这样的仪式之后,标志着学生们正式成为了孔门弟子,从此便踏上了“路漫漫其修远”的求学之路。 

入泮仪式第一项:端正衣冠

“礼仪之始,在于正容体。童蒙之学,始于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

衣冠反映的是孩子们个人涵养的外在表现,是让孩子们传承先祖优秀品德的最好载体,更是孩子们修身懂礼,知书明理的关键一步。

入泮仪式第二项:拜师礼

华夏文明延绵五千年,得益于历代圣贤的教诲,孔老夫子被尊誉为:“万世师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学子们向至圣先师行拜礼。

正衣冠后,所有一年级新生“参拜孔子”,重现了勤奋好学,谆谆教育,满满敬意的拜师场景。

拜师礼毕,进入诵读《论语》环节。《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入泮仪式第三项:朱砂启智

老师为每一名新生“点砂开智”,启蒙老师手执蘸着朱砂的笔,点在每位孩子的额头中央,象征着老师对孩子的美好祝愿,祝愿孩子们从此心明眼亮,爱读书、好读书。

入泮仪式第四项:三击鼓,明志向

首先请出学生代表说出自己的理想:长大以后想做什么。然后学生代表击鼓明志,鼓声越响,寓意志向越大!

校长手持鼓槌,为新生击鼓鸣志,三声雄壮的鼓声表示新同学们从今启蒙,从此耳聪目明,茅塞顿开!

入泮仪式第五项:入泮宣誓

入泮宣誓分为两部分,首先是新生宣誓。在学生代表的带领下,新生们高举右手,清脆的声音飘扬在场馆上空,稚嫩的脸庞写满对未来的期盼。第二部分是家长宣誓。在家长代表的带领下,新生家长语调铿锵,声音响亮地完成宣誓。

入泮仪式第六项:感恩谢礼

父爱和母爱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不管父母身在何方,爱,从未缺席。父母恩,应相报,孩子们致以父母深深一鞠躬,以表谢意!

潜移默化的入泮礼是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拓展的有力抓手,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通过仪式感的熏陶给幼小的心灵,播下一颗潜心向学的种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