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应聘者不用自己的名字注册,好感度便少了30%——说明这个人还没有建立社会个人标签的意识;
如果前十条更新都是转发内容,而没有个人原创见解,好感度持续降低——说明这个人没有独立的价值观;
如果这个人的更新内容都停留在吃喝玩乐的层面,好感度基本消耗完毕——一个没有自己钻研方向的人,工作起来应该是没有情趣的吧。
一个对自己名字敏感的人,多少都是一个在意自己的人。
名字对于我们自己而言,就是自己的商标和品牌。做不到如雷贯耳,也要明显和他人区分开来吧。
QQ昵称一直用的是名字,基本上都是同学,校友,熟人。
目前个人公众号的名字是“她栀”,是四个月前起的名字。是在网吧里注册的,没有经过太深思熟虑仔细推敲,也是因为这两个字早就在脑子里有了概念。韩寒有一篇杂文《他鸡即地狱》,一直在脑子里有印象。
陈楚生有首歌《她们》,以花喻人。
这城市生长着许多花 很娇艳也很骄傲
她们拥有七彩的衣裳 她们唱歌尽情地跳舞
我爱她们灿烂的笑容 在阳光下面瞬间地开启
总是幻想能够在一起 却总是害怕带刺的身体
花儿请你不要再哭泣 我想我能给你安慰
你那没有颜色的花蕊 盛开时候一样美丽
这世间没有永恒的美丽 花儿你也别太在意
梁文道也有本书《我执》,是佛教用语,无明的同义语,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着。相反的是,“我执”是执着于自己的缺点,消除我执是佛教的修炼目标之一。没有我执就可以将潜在的智慧显现出来,成为有“大智慧”的人。
就对“他”、“我”,这两者产生了一定的赋予意义。
栀子是我一直所喜爱的花,除了其本身的花语、花性,以及古往今来的过客对它的描述定义。在我心里,它还有更多的情节和故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乎是完全不定性的自然存在事物。
“她栀”,“她”对应的是“我”,女字旁表示我的性别,当然泛论而言,统称为“他”更严谨,但一个具有强烈女性气息的文字,还是表明了的好。毕竟“先生”这一称呼不是谁都能担得起的。“栀”即是栀子,也是以她花喻她人。现说“她栀”,处处是“我栀”,亦即是“我执”。如何能消除“我执”,包括自大、自满、自卑、贪婪。由关注自身到略去自我感受转而倾向于他人的所思,达到大智慧。
微信的演化路径有三个阶段——通讯、社交、平台。当然基础通讯是核心的根本但是其他的用途目前看来也进行的如火如荼。
社交越来越便捷,QQ、微信、微博、ins等等,越来越多的实用性软件层出不穷。这些软件也渐渐从纯粹和人聊天分化出了更多功能。
寻找建立目标客户群——微商最常用的功能。每天或定期宣传产品,可以是硬广,也可以是软文;可以直白赤裸,也可以旁敲侧击。产品做的如鱼得水的代理商甚至会有好几个不同的账号,同时进行商业运作。
建立人脉——求职者或工作者常用功能。积累人脉,在关键时候派上用场,张三李四,牵扯着也能凑到一个朋友圈里去。“熟人好办事”这一条还是很有效用。
员工交流平台——企业内部使用功能。微信不仅可以做外部招聘,商业品牌推广,3还可以用于员工内部沟通。内部员工推荐、内部项目和信息分享。可以进行与特定人群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
校园招聘——对微信的期望比对其他平台高,在校园招聘时可以更有吸引力和可信度。尤其是在同校或是同城内的招聘信息,在朋友圈看到这样的信息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有需要,都会去了解一二。
除此之外,个人形象宣传、热点传播、自媒体、公关活动、小众品牌、事件营销、知识分享,越来越多的功能交相辉印。
基于社交圈,准确分析信息,基本形成概念,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收入、年龄、职业、财产信息、关注热点。一网打尽。
这也就不难看出这条不正规用人准则的可行性,你的朋友圈,泄露了你的什么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