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本书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内容。这两章的主题就是“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核心要点如下:
一、西方的力量:从支配到逐步衰落。
作者认为,相对于其他文明而言,西方的力量呈现出两幅画面。
第一副是西方处于压倒一切的、成功的、几乎是完全的支配地位。这种画面在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间内显得尤其清晰。
第二幅画却与第一幅大不相同:那是一个衰落的文明,相对于其他文明而言,西方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力量正在下降。
当然,第二幅画面体现的是一种趋势,并不是目前的静止状态。事实上,即使在今天,与绝大多数非西方社会相比,西方依然处于明显的强势地位。但随着非西方、尤其是亚洲经济文化的崛起,西方的影响力在不断减弱。
二、非西方社会本土化的加强。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本土化已成为整个非西方世界的发展特征。而一些非西方社会对西方民主体制的采用,又进一步鼓励了本土主义和反西方的政治运动,并使他们能获得权力。
三、宗教的复兴
20世纪上半叶,知识精英们普遍假定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正导致作为人类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宗教的衰亡(这个观点我在李录先生的《文明与现代化》一书中也看到过),他们认为正在出现的社会将是宽容的、理性的、重实效的、进步的、人道主义的。而且很多保守主义者在认可这一观点的同时,也对这一结果所导致的“无政府状态”表示担忧。
但20世纪下半叶的事实证明,上述希望和担忧都是毫无根据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在全球展开,同时也发生了一场全球性的宗教复兴。
之所以会出现宗教复兴,作者的解释是,引起全球性宗教复兴的原因,恰恰是那些被认为会引起宗教消亡的东西:
20世纪后半叶席卷世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代化进程,导致原有的认同和权力体系长期存在的根源瓦解了。
人们从农村移居到城市,脱离了他们的根基,从属新的工作或没有工作。他们与大批陌生人相互作用,面对着一套新的关系。
他们需要新的认同根源、新形式的稳定社会以及一套新的道德规范来赋予他们意义感和目的感。不论是主流的宗教还是原教旨主义的宗教,都满足了这些需要。
根据作者的观点,我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宗教复兴的理解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的崛起成就举世瞩目,但我并没有感觉我们出现过宗教复兴的局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人的心无所依、缺乏安全感以及价值观混乱,也能说明我们国人心中长久以来是没有宗教信仰的。
不过,令人欣喜的一点,是国家对中国古文化的重视和在青少年中间的普及。如果儒学算是一种宗教的话,我相信,未来的中国,应该会出现宗教复兴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