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赵沟古村:时光褶皱里的千年絮语
转过最后一道山梁时,古槐的枝桠突然撑开云雾,虬结的枝干上垂落缕缕红绸,像位白发垂绦的老者朝来客颔首。赵沟古村就这样从传说中苏醒,把六百年的光阴轻轻搁在太行山的褶皱里。
千年唐槐的树洞藏着一部无字天书。清晨的露水顺着树皮沟壑蜿蜒时,总能听见七十三岁的守树人老赵头对着树洞絮语。他说光绪年间的大旱时节,这树洞里汩汩涌出清泉,救活了半个村子。如今树冠投下的荫凉里,总蜷着些打盹的老猫,它们的呼噜声应和着檐角铜铃,在石巷深处荡起层层回音。
古戏台的雀替上还留着民国戏班的胭脂痕。去年修缮时,工匠在藻井夹层发现半本泛黄的戏折,纸页间夹着朵干枯的二月兰。村里的百岁老人眯眼辨认着潦草字迹:"这是当年秦腔名角玉芙蓉的《游西湖》唱本,她在这戏台上唱罢最后一折,就跟着南下抗日的学生走了。"暮色里,戏台飞檐挑着半轮残阳,恍惚有珠钗坠地的清响掠过青石台阶。
镜泉总在寅时泛起涟漪。天还未透亮,穿蓝布衫的妇人们便拎着陶罐来了。水面浮着几粒晨星,倒映着她们发髻上的银簪。传说这眼活泉通着东海,明朝有位落第书生在此掬水研墨,竟写出惊动翰林院的策论。如今泉边石栏上的刻痕里,还嵌着不知哪个朝代遗落的半截松烟墨。
书山的黄昏浸着松香。青石阶蜿蜒穿过层层槭树林,尽头立着座倾颓的书院。瓦当间生着倔强的瓦松,门楣上"墨云深处"的匾额斜挂着,像本永远翻不完的书。护林员说月圆之夜能听见琅琅书声,某年修缮时在梁间发现个描金漆盒,里头藏着褪色的红头绳和半阙《鹧鸪天》——许是哪个书生与采药姑娘未写完的故事。
石头房群落是部立体的史册。七十六岁的石匠赵炳炎抚着门墩上的貔貅雕花:"这些太行青石要经三伏三九才能开凿,我祖父那辈人凿块门楣得磨秃九把錾子。"正午阳光斜切过石墙,把嵌在墙缝里的贝壳钱币照得发亮,那是走西口的商贾留给妻儿的密语。某户门楣上依稀可见"耕读传家"的刻痕,青苔在笔划间绣出翠色的年轮。
当炊烟缠住古槐的枝桠,石板路上响起归人的木屐声。坐在镜泉边的银杏树下,看月光把整个村落浇铸成青铜器般的剪影,忽然懂得那些斑驳的砖雕窗棂为何总含着欲说还休的笑意——原来时光在这里不曾流逝,只是化作山雾,年复一年地浸润着石缝里的唐风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