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赛宁写过两首《夜》,都是描写夜晚的经典诗歌。
夜
——叶赛宁
疲倦的白昼垂向黑夜,
喧闹的波浪起始静息。
夕阳西下,而月亮
沉思地在苍空浮行。
岑寂的山谷在聆听
平静的小溪的潺鸣。
幽黯的树林弯着身子,
在夜莺的歌声中微睡。
河水侧耳倾听呖呖莺啼,
亲热地同沙岸叨叨絮谈。
而在河面上,轻轻地漾起
叶赛宁的两首《夜》都在描写安静美丽的夜晚,让人读后醉心其中,得到舒适与安宁。
叶赛宁的诗中最珍贵的东西就是他家乡的风光。
他的家乡在梁赞省,那是俄罗斯的中部地带,处处是森林。
叶赛宁用使人眩晕的清新把他的家乡在诗歌中描绘了出来。
所以,他被称为“一个最纯粹的俄罗斯诗人”。
他的诗歌就像一种土生土长的现象,音韵中放射着俄罗斯土地结构中特有矿物的神奇光彩。
美丽的家乡,给他的是安宁和安慰。
叶赛宁一直在家乡的夜晚中寻找安宁、安慰。
他出生于俄国大革命的时代中,自小就感受到翻滚的革命热潮。
成年后,他亲身经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浪潮,为革命激情澎湃。
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使叶赛宁的创作发生了根本转变,他歌颂革命,赞扬工人阶级,但从根本上并不理解,也不认同革命和苏维埃制度。
困惑、迷茫的他因放荡不羁、玩世不恭,他的这种气质被称为“叶赛宁气质”。
1921年,叶赛宁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舞蹈家邓肯夫人相识,热恋成婚,并与之出游西欧、美国。
两年之后,两人离异,叶赛宁回到故土。
失败的婚姻和时代的变革让他困惑迷茫、痛苦不堪,陷入消沉抑郁的情绪中。
他一生热爱家乡,眷恋淳朴的乡村,不能认同现代文明的强大推进及其对乡村的破坏。
他强烈渴望保留乡村原貌与文化,与苏维埃的口号格格不入。
他陷入城乡文明的冲突和思想的矛盾中不能自拔。
希望安静的夜晚,能抚平他的情绪,给他安宁、自在。
作者简介:
叶赛宁全名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是俄罗斯田园派诗人。他1895年生于俄国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自小由外祖父养育。1912年叶赛宁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一名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后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叶赛宁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自然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