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日 星期一 晴
弄“拙”成“巧”
本 周六晚上七点多,接到课题小组群(我们这次申报课题的几个人建的群)群主X发来信息,她说我们的人数不够,并且包括主持人在内的3个人得做过课题研究才可以,通知我们大家再找几位同事参与进来。
收到这个消息后,我是一个积极响应者,做课题研究人不够怎么行啊!我想到了一位同事Y(她也是我的老乡。),就问她吧,如果她研究过课题,岂不是找到一位,解决一个难题了吗?于是我在微信上给她发信息:亲,以前你在咱学和她们研究过课题吗?她回复前两年研究过,随即她问:有省级课题吗?有的话,我们可以努努力的。我看到她发过来的内容,正和我意,我赶快发信息过去:只要研究过,这次是省级课题,请亲加入我们的团队。Y当然求之不得,爽快地答应了。OK!解决掉一个难题,好开心哟!
我们的课题团队还差1人,继续发力吧!我想到了同事J,她也积极走在评职称的路上,课题方面她不会没有参加吧。我又在微信上联系了J,用同样的方法问询她,得到的答复是她研究过。我的心里又是一喜,向她发出了加入我们课题团队的邀请,她也非常乐意。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两个难题都被我攻克了,哈哈!随即,我把找到的两位同事名字发到了课题小组群里。
刚解决完问题,我的电话响了。原来是课题小组群里的同事F打来的电话:我刚看到你发到群里的信息,我了解到,关于课题研究除主持人外前两位中级职称的人才有效果,现在除主持人外咱们中级的就有三位,这不是自动把我们其中的一位“请出”去了吗?如果我们做课题没效果,我不想参加了。你赶快向最近评过级的朋友再打听一下,我也再问询下今年对课题的要求……
听了F的话,我的心里一颤:上级对于课题要求我真的不了解啊!看到课题组群主让我们找人的通知,我只想到赶快找人——解决人员不够的难题了,没想到这里面不只是简单的人数问题,还牵涉到其它的问题……看来是我弄巧成拙了!一个问题考虑不到就把自己逼到了绝境啊!唉!
我的心里顿时像打翻了五味瓶似的,翻江倒海,说不出的难受。
难受归难受,解决不了问题的。当务之急,我得赶快向一些朋友打听一下。我拨响了L和B的电话,向他们问询,得到的回复和刚才F告知我的一样。我的心情一下子跌落到谷底:我一颗善良的心本想着为大家解决难题,这下倒好,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
怎么办?犹如热锅上的蚂蚁的我赶快联系课题组群主X,我把情况和想法告知了她。X天生帅才,遇事波澜不惊,她安慰我说:亲,没事,周日早上我们大家到校研究课题时商量一下,如果对课题的要求真如此,也应该是“先入为正”,有先来后到的次序嘛!放心睡吧,让一切尘埃落定!
听了X的话,我紧锁的眉头舒展了许多,但是心里面还是有不少的纠结在的,这一晚我的日更写作草草了事,睡得不踏实……
周日早上,我醒来得忒早。吃过早饭之后,我来到了学校。这时,F已先于我到了,她正在门岗的传达室里。我走了进去,和她说起了昨天的事情,她忙安慰我:我已打听到最确切的消息,从去年开始对参加课题组的中级职称人员要求不再苛刻了,没有先后次序之分,每位人员都算数。听了她这番话,萦绕在我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终于烟消云散了。
一会儿,我们课题小组群的所有人员到齐,我们坐在一起细读这次的课题文件要求,由于我们现有的这几个人(除群主外)没有一个人参与研究过课题,大家商量后做出决定:昨晚我邀请的Y和J她们两位都参与过课题研究并已经结项得到证书,必须得让她们两位加入,才符合要求。
哇,这次歪打正着了,我弄“拙”又成“巧”了。欢天喜地啊!
俗语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子讲“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由此,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祸与福是互相依存的,可以互相地转化。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我们可以耐心地等一等,坏事也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啊!
附上今天我的书法打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