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

第一次写日志能先想到题目。

往常对秋天的印象都是新的学年,桂花香,中秋节, 和每个城市独有的味道。

今年秋天,谈到、想到最多的是人性。

因为是个多事之秋所以难免牵扯人性,抑或者是因为对人性思考的多了才会觉得这是个多事之秋?

在认知中又一次刷新了自己的三观,很多事情是互为因果的, 分不清缘由,只有相关。

既然要做个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的好姑娘,那么就不再赘述事情的经过了。

只是很感念这过程中和我说了很多很多的人。

每个人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利与义的考验,也就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左右为难的境遇。

在事发之前再多树三观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立牌坊,只有真正经过矛盾的纠结后做出选择,你才会明白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大学前三年我像一个傻子一样坚持所谓的规则,被嘲讽的时候不是不难受,只是相比违背所要承受的内疚与自责,我更愿意承受这样坚持无获带来的煎熬。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懦弱。就像古人不敢面对乱世纷争时不是选择乘风破浪而是逃避并安慰自己这是隐士所为。

我以为在别人眼中我就只是一个不懂得变通的老顽固,却不知,傻人真的能有傻福。

大一参加心理周活动前苹果手机掉厕所里,宿管阿姨说帮我找师傅的前提是让我买包烟。

当时因为阿姨的这句话第一次在人前哭得昏天黑地,大家以为我是心疼手机不停的安慰,甚而提出给我买部新的。

那时候只和黑黑葛葛说了实话,她劈头盖脸的把我骂了一顿,总结完大意就是,这点事情你就矫情成这样以后上社会你还能有饭吃?

三年后,相似的事情首尾呼应般的出炉,我依旧难过,只是学会了自己闷被子。

而手机里收到黑黑葛葛的消息却是,“哥哥,有时候我碰到一些事都会想黄璐会怎么样。她在某些事那么拧的一个人她会怎么做。人的自私都是通过很多小事被不断的满足,然后被不断的放大。然后就是越来越利己。当今社会,这种人越来越多。但是我知道,你不是。我们一起生气愤怒然后再一起冷静,一起坚定。”

楠哥说,“大学四年里大家变化都很大,你是唯一一个能坚守住你内心一直在坚持的东西的人”。

事实是,我并没有那么坚定,也有很自私的时候,愤怒得失去理性的时候,只是在我快要崩溃的边缘,谢谢你们帮我守住了最后一道防线,没有让它付诸实践。

当我哭的满脸糊着纸屑的时候,老师只是静静的看着我。

等我安静下来了,她说,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了你会发现,所有的得与失到头来都是差不多的。

在人生的前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要坚持你会觉得无比难熬与痛苦,一次又一次的磨自己。

也许走捷径的人有了光明的前景而你还在原地打转,但是,再往后,你总归会因为坚持而追上来的。

《釜山行》中的父亲,在面对丧尸大逃亡的过程中不断告知女儿在有些时候是不需要谦让的。

电影阐述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却也在另一面刻画了为人父母“为你好”的矛盾与无私。

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男女分工致使父亲的角色总是缺失在亲子关系、忙于家庭整体生计。

性别的平等化给女性更多主外的权力,却不曾分担出主内的责任,因而孩子粘母亲也怨母亲疏父亲。

影片中粗犷又温柔的大叔说,“当爸爸的本来就是就算被骂、不被理解也要这样子牺牲着过日子不是吗”。

当孩子成长到能够理解这样的“牺牲”时,爸爸们终于能够退休二线有时间弥补错错过的时光,而孩子却已经独立至不再需要这样的陪伴。

So,能不能不等到丧尸才学会陪伴与珍惜?

片中的父亲因职业中所需的“经济性”,导致了一系列悲剧的发生。

老妇人从对“援助”的漠视,到失去至亲的懊悔,至最后与自己的自责和一车厢的“罪魁祸首”自尽。

小姑娘因对“自私”的厌恶选择与同学一起被隔离侥幸逃过一劫。

这些因果何尝不是一种平衡。

白岩松在接受访谈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生到最后加减乘除后都差不多”。

当有所坚持时必然要经受考验与磨砺,但即使这个过程很痛苦并且会一直痛苦下去我也愿意。

来日方长,不知何时是尽头,但总归在尘埃落定时我们都会获得最终的平衡。

即便自己吃了这样的亏,倘若未来有一天为人母,也还是会给孩子灌输相同的价值观,甚至,更甚。

要做一个良善的人,不为别的,只愿这一生能过得心安理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