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杨先生在书里前言写道,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无奈钱瑗与钟书都先杨绛一步离开了世间,孤零零地留下杨绛一人去追忆他们三人的历历万千。
我一页一页地看《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杨绛,以一个梦开启了追念他们的历程。梦里说到她和钟书在黄昏饭后散步,结果钟书突然的消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杨绛一人四顾寻找,背景是荒郊野地,她大声呼喊,喊声落在狂野里,好像被吞吃了似的。前去寻找,便步步寻家,孤独寂寞害怕无力疲软,最后惊醒。醒来钟书说这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是的,这是老人的梦,一个活在最后极端害怕伴侣先走一步,留下孤独的自己在世上的无情与绝望。通篇象征在文章里。黄昏是年迈的暗示,钟书不见是先离开世间的迹象,而迷路不知去哪儿,是对生命最后的苍老无力的感慨万千。
第二部分说到了,他们如何慢慢走散的故事。娓娓道来,又使人伤心至极。万里长梦,一种魔幻现实的手法去写去追忆丈夫与女儿离世的艰难日子。
以江边船上古驿道旁为背景,我阅历少,以为是真实的写照,慢慢看却发现太虚幻又太惊奇。在那儿白天步履蹒跚走去陪伴钟书,其实是去医院的变形写照。夜晚梦飞去钱瑗身边看望女儿。钱瑗恶疾难当,实在熬不过去。这一边,钟书老病相催,终于撑不住了。一步一血影,文字里透露出深深的悲凉。让我心疼不已。
第三部分,回忆一生。杨绛从与钟书结婚开始叙述,便一同去英国牛津留学,期间很愉快地读到他们去“探险”的乐趣。然而在牛津怀上了圆圆,有趣的是出生时的小插曲,生下圆圆的过程十分艰辛,而护士问杨绛问什么痛而不叫,她却说自己都没有想到还可以又这一招,痛了还可以叫出来。她说道:“叫了喊了还是痛呀”,先想到是自己对疼痛的忍耐也是这样的,更出奇的是我,越疼越爱发笑,尝尝让别人抓破头脑,不知如何会有这样的“怪人”。随后他们仨搬到了巴黎,钟书便学起了法语,杨绛是这样记录的,“钟书在巴黎的这一年,自己下功夫扎扎实实读书。法文自十五世纪的诗人维容(Villon)读起,到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一家家读将来。德文也如此”这段十分震撼我,让我又惭愧又自卑,自己读书即懒惰又散漫,是喜欢一个作家便挑来念念,古文因为艰涩难懂便常常半途而废。从来没有系统而缜密地去阅读。又而,我深深地被钟书没日早起给杨绛做早餐动容。还有对待感情,即便有矛盾也不要去吵架才好,即使吵赢了,杨绛是这样说的,“我虽然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所有的感情也是这样吧。这段日子温馨简单而有趣。后面阅读里敬佩钱瑗过目不忘的本领,深知钟书钟书,对书籍钟爱无比。一生与书为伴,成为一座活的移动图书馆。对于学术的严谨与执着是动人的。对于简单日常生活的活法,甚是有趣。尤其是父女之间毫无间隔地相处,嘻哈打闹玩味无穷。极其让我羡慕与欢喜。
最后很快这本小书就看完了。附录有钱瑗在最后住院写作我们仨的笔迹。也是感人至极的。在字迹方面可以看出当时钱瑗已经是非常难受的了。
全书读完,慢慢合上,缓缓流泪。我一个人思念着他们仨。既热烈又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