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奶母正抱了英莲走来。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内,斗他顽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①。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②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②
士隐听得明白,心下犹豫,意欲问他们来历。只听道人说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③后,我在北邙山④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⑤。”那僧道:“最妙,最妙!”
说毕,二人一去,再不见个踪影了。士隐心中此时自忖:这两个人必有来历,该试一问,如今悔却晚也。
[if !supportLists]① [endif]僧道形象进入凡间后不再仙风道骨而是以一种不堪的惨象出现。这带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特征,厉害角色往往形象落魄,道貌岸然,金玉其外的往往败絮其中。少林寺里最厉害的和尚是扫地僧。
[if !supportLists]② [endif]点出香菱及甄士隐的悲剧宿命,那僧却又意图干涉,干涉必不能成功,干涉成功就不叫宿命。正所谓于情不忍,于理不能。这种宿命主义描写,也见于希腊神话,如《俄狄浦斯王》即使预知了悲剧的结局,便与命运抗争努力改变,而所作出的改变恰恰促成了悲剧宿命的形成。这种带有古典思辨色彩的宿命论见于东西方。
[if !supportLists]③ [endif]据甲戌眉批:九十年。
[if !supportLists]④ [endif]非虚构,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上有道教名观上清宫。历代多有帝王名人身葬于此,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此处应指三劫后一干贵族死去。
[if !supportLists]⑤ [endif]挂号就要销号,许愿就要还愿,神话体系的规矩。销号时从僧道的世外仙界角度对全书必有一番总结。
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①,表字时飞①,别号雨村①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①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②,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③,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当下雨村见了士隐,忙施礼陪笑道:“老先生倚门伫望,敢是街市上有甚新闻否?”士隐笑道:“非也,适因小女啼哭,引他出来作耍,正是无聊之甚,兄来得正妙,请入小斋一谈,彼此皆可消此永昼。”说着,便令人送女儿进去,自与雨村携手来至书房中。小童献茶。方谈得三五句话,忽家人飞报:“严④老爷来拜。”士隐慌的忙起身谢罪道:“恕诳驾之罪,略坐,弟即来陪。”雨村忙起身亦让道:“老先生请便。晚生乃常造之客,稍候何妨。”说着,士隐已出前厅去了。
这里雨村且翻弄书籍解闷。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雨村遂起身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撷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雨村不觉看的呆了。那甄家丫鬟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⑤。这丫鬟忙转身回避⑥,心下乃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⑦。我家并无这样贫窘亲友,想定是此人无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⑧。”如此想来,不免又回头两次。雨村见他回了头,便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便狂喜不尽,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之知己也。一时小童进来,雨村打听得前面留饭,不可久待,遂从夹道中自便出门去了。士隐待客既散,知雨村自便,也不去再邀。
[if !supportLists]① [endif]据甲戌批:假话,实非,贾语村言,胡诌。即应前文之“假语村言”。
[if !supportLists]② [endif]这里指的是贾雨村家族之末世,而尚未点出书中朝代是否已进入末世。
[if !supportLists]③ [endif]指因困顿而滞留,此时的贾雨村颇有傲骨,待价而沽,不愿屈伸俯就,家族衰败,孤身一人,没有收入来源只能在庙中落魄。后文贾雨村高中进士,此时应是举人。据当时社会风气,礼待读书人,何况举子。贾雨村原应不至于落魄至此。可推断贾雨村已欠下债务。
[if !supportLists]④ [endif]据甲戌侧批:”炎“也。炎既来,火将至矣。这种仅出现一两次的功能性、道具性的人物,作者往往随事命名。有的批语点出,有的批语没有说。要注意的是不可时时处处牵强附会,滥用谐音。
[if !supportLists]⑤ [endif]这是古代男子的好相貌,所谓仪表堂堂,形容伟岸之美男子。据当时人观点,必有好前途。在科举中也有面试环节,如殿试以及“大挑”。大挑为乾隆年间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乾隆皇帝特别开设的科类,其主要目的是想让中了举人的学子有更多任职的机会。大挑是通过样貌来进行挑选,长得好的就容易高中,而贾雨村的相貌即符合高中的标准。
[if !supportLists]⑥ [endif]古代礼法,书中多有此细节描写。
[if !supportLists]⑦ [endif]这里点出是甄士隐欲主动资助贾雨村,恰是古代传统。资助一个有前途的读书人可不仅仅是为了图个美名,更是相当划算的投资。中国文化讲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落魄书生一旦发迹,哪怕不是出于真心囿于传统和维护自己名声也必是要报恩的。这个回报是远大于当初投资的。甄士隐知道贾雨村之孤傲,所以不敢轻易提出,怕伤了对方自尊,反而弄巧成拙断了交情,故有所谓“没甚机会”。
[if !supportLists]⑧ [endif]丫鬟根据相貌都能做此判断,可见贾雨村形貌确是不俗,再加上才学有恃才傲物的资本,正所谓贾雨村是“奇货可居”,只看谁是吕不韦。
一日,早又中秋佳节。士隐家宴已毕,乃又另具一席于书房,却自己步月至庙中来邀雨村①。原来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之婢曾回顾他两次,自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②。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③
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④
恰值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雨村忙笑道:“不过偶吟前人之句⑤,何敢狂诞至此。”因问:“老先生何兴至此?”士隐笑道:“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雨村听了,并不推辞⑥,便笑道:“既蒙厚爱,何敢拂此盛情。”说着,便同士隐复过这边书院中来。
[if !supportLists]① [endif]甄士隐主动结交贾雨村不是此处批语所说“爱才好客”那么简单,有拉拢投资的目的。
[if !supportLists]② [endif]点出贾雨村惦记着甄家丫鬟,可见贾雨村忽然与甄士隐交厚,并非感念士隐的友谊,而是别有用心。
[if !supportLists]③ [endif]此诗工整,是出自举子之手,明确表达了除施展仕途抱负之外的情愁,岂之贾雨村不是有情人?早已下世的“情痴色鬼”有他一号。
[if !supportLists]④ [endif]甲戌批: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
此联是典型的双敲:求善价的玉即指宝玉也指黛玉,贾家收养林黛玉后,宝玉和黛玉都成了贾家用来为家族利益联姻的工具,即所谓求善价(后文详述)。
钗指薛宝钗,待时飞与后文宝钗柳絮词相合,薛宝钗也是寄期望于联姻实现自己乃至薛家的地位上升。
贾雨村表字时飞,是“实非”之意,在这里并不表示薛宝钗等待到最后要改嫁贾雨村。强行设计这一情节的话,需要在贾宝玉抛弃宝钗出家后,薛宝钗再改嫁贾雨村,这于人物性格和情节走向不符。钗可泛指女性,这里也可以指后来嫁给贾雨村的甄家丫鬟娇杏。
此处的待时飞,不是薛宝钗等待着嫁给贾雨村,也可理解为八十回后会因贾雨村触发了薛宝钗的重大命运变化。贾雨村是落墨不多却与四大家族命运息息相关的人。
[if !supportLists]⑤ [endif]表面谦虚实则傲气,须知能流传下来的前人之句必是佳作,推说自己的作品是前人的句子可不是谦虚。
[if !supportLists]⑥ [endif]不推辞:一是知道甄士隐结交有目的。二是恃才,认为自己定能高中,自信对甄士隐必有回报不怕亏欠人情。三是惦记着甄家的丫鬟娇杏。
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二人归坐,先是款斟漫饮,次渐谈至兴浓,不觉飞觥限斝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①
士隐听了,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乃亲斟一斗为贺。雨村因干过,叹道:“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者。”②士隐不待说完,便道:“兄何不早言。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时,兄并未谈及,愚故未敢唐突③。今既及此,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战,方不负兄之所学也。其盘费余事,弟自代为处置,亦不枉兄之谬识矣!”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④。又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⑤。那天已交了三更,二人方散。
士隐送雨村去后,回房一觉,直至红日三竿方醒。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再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神都,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⑥。因使人过去请时,那家人去了回来说:“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⑦,也曾留下话与和尚转达老爷,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⑧。’”士隐听了,也只得罢了。
[if !supportLists]① [endif]此诗显出贾雨村的报复和奸雄之心,结合后文,显然是贾雨村有意引出话题。甄士隐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if !supportLists]② [endif]顺着话题自然引出求取资助的内容。这是贾雨村说话的艺术,直接要钱有失举人的体面。
[if !supportLists]③ [endif]甄士隐毕竟实在人,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心迹,只怕唐突弄巧成拙,把这个大好的投资机会白白的让给了别人。殊不知最终促成这个交易的是自家一个小丫鬟。
[if !supportLists]④ [endif]当下即能拿出两套冬衣和现银,可见早有准备,只是等待机会。
[if !supportLists]⑤ [endif]略谢一语不是失礼而是自信,自知必能有所报,所谓大恩不言谢。此时的贾雨村尚未经过官场历练,多少还是有些文士风骨。
[if !supportLists]⑥ [endif]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一发做个整人情。甄士隐岂不知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if !supportLists]⑦ [endif]如前文分析,这是急着还债去了,结合当时经济状况五十两白银不是小数目。还债后,也够贾雨村赶考花费。
[if !supportLists]⑧ [endif]虽是托词,也点出贾雨村不信神鬼报应的奸雄性格。
至此,贾雨村的故事暂告一段落:
此时的贾雨村虽落破却恃才傲物,尚未踏上仕途不够圆滑,但奸雄之相已现。寄居破庙等待时机,因为娇杏,最终把投资自己的机会给了甄士隐。
贾雨村的官场成长之路尚未开始,后文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