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我在豆瓣上无意间看到一篇文章《如何每天写一千字?》、《每天写一千字靠谱吗?》等相关文章,无非关于如何写作、写作技巧,以及每天写作给生活、性格带来多大的变化。受此驱使,我开始咬牙坚持每日写作,除了在十一月中旬短暂回家不便写作外,几乎保持着每日写作,从12.3至12.23参加一个关于“21天写作训练营”的写作活动,更是每天坚持写一篇高质量的文章。
写作伊始,有幸加入了《简书》这样的写作平台,认识了一群简友。大伙互相学习,互相温暖又互相监督,这种共同学习的感觉单比一个人对着电脑两眼发黑在码字好得多。
从十月份至今,写了大几十篇,回头再看那些写过的文字,看着电脑里满满的文件夹,每个文件夹还匹配上了相关图片,这种日积月累并通过长期努力的成果,看起来似乎非常有成就感,并不时在QQ空间、新浪微博等相关熟悉平台炫耀一番,朋友的赞美,家人的夸奖,一种莫有的虚荣心似乎也得到极大的满足。
但,仔细一分析,那些写过的文字存在极大的问题:
第一,很多文章主题出现累赘重复,针对同一个话题的文章出现很多次。这样文字内容其实写来写去差不了太多。
第二,进步太小。那些原本期待百日坚持写作会有质的提升,如今想来,其实作文水平和当初相比,进步不太明显。
第三,应付拼凑。有的文字为了保证每日都能写作这个“习惯”,于是习惯性地应付拼凑一些文字,如诗不像的诗歌,散文不像散文,不伦不类。
我以为我的文字大抵如此,于是对比了那些也每日坚持写作的大咔,虽然基本层面较高,但是也很难拍拖同样类似的问题。写作方向无非以下主题:第一,习惯。每天保持这个习惯,我是怎么怎么坚持的。第二,写作。分享写作经验,如何经常有内容可写。第三,工作分享,如P经常写写短期内怎么当领导?技术男怎么怎么过啊。第四,谈读书感悟。看了一些书,写写感悟。
最近读了一些书籍,比方《百年孤独》、《瓦尔登湖》,还有些,民国时期的杂文、散文,对比发现才明白,那些大师为何能写作如此大作呢,缘何他们的丰富人生阅历、对社会深度思考以及观察的不同视角,同样的经历,同样的社会现象,在他们看来,总能透析社会本相,通过人物性格特点反应当时的人生百态。
我们不是专业作家,或许作家本身也不是写作专业出身,如果写不出作家那样专业的文章,或许说明我们的经历还够,思考还不深刻。
一味地去努力撰写文章,凑够字数,拼凑文章,何不让更多时间去思考,去体验人生的心酸百态,让文字更加触及心灵,即使得不到所有人的共鸣,至少也要保证在文章中写出略有升华的文字,如果只是一篇篇碎碎念,陈词滥调,每天流水账式的记录,那有何意义呢?
每天码字,写作,试想实际效果如何,再思考如何动笔,思考如何码字,或许一点也不晚,或许意义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