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所处的阶段不同,竞品分析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在产品的初期,我们主要通过7个维度来验证我们是否应该进入这个市场。我们收集到的数据不仅仅是定量的分析(数据,每个月增长多少用户),还有定性的分析(用户评价的倾向)。如果定量的数据难以获取,在前期也可以通过定性的数据来评估竞品。
那么应该如何获取到这7个维度的信息呢?
1.增长:Growth
Growth 对应的是增长速度。我们可以抽取一段时间,比如一周,然后记录下对应产品使用人数情况的变化。
对于线上的产品,我们可以通过比如社交网络关注数/产品使用人数/APP下载数等数据变化情况获得。比如在线教育的产品,很多时候可以直接观察到对应课程的报名人数。
如果是线下的产品,我们可能可以从对手近期举办的线下活动的参与人数,然后乘以行业对应的转化率来估计一个大概的数量,比如A公司从事保险服务,主要通过每个月举办的公益保险讲座进行拉新,你评估参与人数500人左右,按照10%的转化率,你可以初步计算出每月付费用户增长量在50人左右。
2.规模:Size
Size 对应的是企业规模,也就是对手拥有多少的员工。一般可以通过2个方法查询:
国家企业信息公示:大型的企业会设立对应的企业规模信息公示,小企业可能没有,但是如果有信息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招聘/融资网站:无论是初创企业还是成熟的企业,融资/招聘都是需要经历的环节,而在网络进行融资和招聘,都需要填写对应的企业规模信息,所以利用拉勾、猎聘等招聘网站,或者IT橘子等垂直行业数据库都比较容易找到企业的相关信息;
3. 融资:Financing
如果企业有充足的现金流,也就是盈利能力很好,如果他们发现对手的突起,很容易利用资本优势快速进入。关于现金流,如果企业有公开的融资记录,可以通过媒体报道,或者国家企业信息公示查看对应的股东和股本变化情况,如果没有公开信息,这一部分就只能通过公司的盈利能力来评估了,比如对于订阅型的课程产品,年费3000元,目前用户为500人,那么对应的收入就是150万(3000 x 500)。
他们很容易找到你的
4. 烧钱率:Burn Rate
Burn Rate 对应的是烧钱率。对于大部分的企业,人力资源的消耗是大头,如果公司规模大(Size),对应的烧钱率比较高。我们可以通过公司规模 x 平均薪酬(招聘网站公开信息/行业平均水平)来获得粗略的估计。对于不同的行业还有其他更为明显的支出(比如餐饮的租金和材料成本),,这个可以根据情况做调整。
我用了大魔头这些字样来形容各个机构,但实际上搞这行的,客观上来看都是不怎么牛B的大公司,大家无非就是以此为职业或者更多的是为副业,赚赚钱罢了。
5. 用户评价:Customer Sentiment
用户评价可以做定性的分析和定量的分析。
定量分析:我们可以随机抽取百度搜索/微博/知乎等平台的评价的前面2页,统计出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的占比,这是定量的部分。
定性分析:我们可以利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找出正面评价中被提及比较多的关键词,和负面评价提及比较多的关键词,做一个综合的用户评价取向。比如对于教育产品,正面评价可能多是讲师质量高,效果显著,负面评价服务不到位等等。
6. 营销策略:Marketing Strategy
SEM:百度搜索一下对应的关键词,是否出现对应的广告?比如当我们搜索「新媒体培训」的时候,第一条广告是否跳转对手的官网?
内容营销:通过撰写优质的文章,发布到博客/社交平台来获取流量;
SEO:通过优化关键字来获取流量,比如当你搜索「手绘课程」的时候,他们的产品或者博客内容是否出现在搜索引擎结果页的前面?
线下活动:通过发传单、线下活动等方式进行营销;
联盟营销:每个用户都是销售,当一个用户推荐其他用户加入就会有对应的产品销售提成;
获取用户的方式来来去去就10-15种,但你每个企业人力有限,所以会集中使用1种方式。
7. 企业愿景:Future
Future 是企业的使命和愿景,可能两个竞品目前的状态相同的,但是愿景不同也就意味着他们最终会变成不同的产品形态,这也就是意味着如果是大的企业,当他们抛弃原来的市场的时候,你可以去及时的占领。比如,多说评论插件因为业务调整停止服务的时候,搜狐畅言就可以顺利的抢夺这部分站长用户。
在进行什么时候进入下一步?
-
红海:竞争环境相对激烈的市场,一片血海。
- 优点:规则清晰,有章可循
- 缺点:竞争对手太多,盈利空间不大
蓝海:竞争环境不那么激烈的市场。原因可能是一部分市场机会还没有被发现,或者痛点原因不那么明显。
-
四个问题检验自己的idea是否Nice to go
- 竞争对手是否和你在做一样的事情
- 竞争对手的发展速度(很难追赶上一个超速增长的对手)
- 竞争对手的护城河有多高(他们现在有多少用户,有没有形成品牌的力量)
- 竞争对手的愿景是否和你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