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初入职场的第一年,也是第一次以员工的身份经历职场的春天,一个万物复苏,躁动不安,很多人都想要换工作的季节……
所以,以上和以下内容,我的同事领导和老板是看不到的……
一部分原因当然是我也想换工作!在某日薄西山的系统应用工具做了快一年的平台产品运营,每天就是和研发,设计,合作的cp打交道,简直快把我无聊死了。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爱给人加备注。所以,那些说换工作又不说到底换去哪儿的魂淡最烦啦!我又不好挨个跑去问,喂,听说你换工作了啊,去哪儿了啊!——没那么好奇,强迫症纯粹表示一个不舒服斯基。
首先受到的是已经开始新生活的朋友们的朋友圈刺激。
![Upload 啊我受刺激了.jpg failed. Please try again.]
“新入职第一天!”配上全新未开封MAC电脑的自拍。
看上去是换到一家土豪公司了,喂,留下名儿,有钱大家一起赚啊!
“终于来到了梦想中的XX,加油了”之类的励志格言,配上一张焕然一新PS过的头像的工牌,或是,一句看似漫不经心抒情和一张加了滤镜的办公室内外风景照。
这种其实是万能模板啦,通用任何一种需要“婊”工作热情和优越感的场景。效果就是现boss看了觉得小伙儿上进努力挺不错,路人甲乙丙丁看了觉得卧槽这么屌求抱大腿记得请吃饭啊。那前boss呢?whatever,都已经是前任,还管这么多,科科。
还有"低调"的什么都不说,慢慢就感觉到了。嗯,你们懂的。
最憋气的大概是突然见HR在圈里打广告某岗位要招人了,才发现原来这岗位的小伙伴,不是已经离职,就是在离职的路上。
还算相熟的人,过去小心翼翼的问下近况如何,大抵会收到一堆说也说不完的吐槽,或只是一句淡淡的“不再想和XX有任何交集了“。
啊,这是有多心塞才会想要和前工作彻底”分手“!
以上不是吐槽,只是见闻小录。
对我而言,占据一天三分之一甚至更多时间的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生存资料,价值感和一定程度的社交圈,能不能愉快的进行这件事真是太特么重要了!
我并不认同知乎上抖机灵的答案"你跟我谈理想,而我的理想就是不工作"。工作本来就是创造自我价值,努力克服过程中的不愉快,给人生自由多一点点选择的过程!至于不需要工作就能实现自由的亲,你当我没说。
嗷,不满意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两点:
1.工作太闲或太累,严重缺乏价值感;
2.报告老板,钱没给够哈哈哈。
话说,最近流行的晒A4腰身材真是够了,捏着一身肥肉的我,绝望脸。
春天来了,不要再做白日梦了,该减肥的减肥,该跳槽的,好好想想未来的路要怎么走,不然,等春天过去,你还活在丑陋的棉袄里。
咳,不说了,我改简历去了……周二晚上下班后去看了《一个人的莎士比亚》。
尽管不是周末,上座率还不错。大剧场只开放使用了一楼,坐了大概八成多的观众。不考虑赠票的情况,说明还是一场挺受欢迎的演出。
不少小学高年级或初中模样的孩子在大人的陪同下来观看,挺棒的——已经有了基本的礼仪,且可以开始理解戏剧——兴趣从小培养。立志在我娃年满6周岁身高超过1.2米,也带来他刷每一场我会想看的演出,如果他愿意的话。
演出约一个半小时。老戏骨格雷夫斯一人分饰五角,六岁的不懂莎士比亚格雷夫斯,他温柔的循循善诱的传教士父亲,莎士比亚和酒精狂热爱好者瑞维尔校长,校长瘫痪的几乎不能说话的儿子可怜的汤姆,和格雷夫斯的女儿。独角戏,全程无休不打岔,情感切换自然迅速,功力了得。
全英文加上时不时出现的莎士比亚戏剧片段的朗诵。我不得不一眼盯着旁边快速飞过的中文,一眼盯着只有一个人的细微的舞台表演。兼顾起来略感辛苦。不能充分感受舞台表演的魅力,有点儿遗憾。应该做好功课再来的!
散场后,旁边的设计师妹子说,中途不小心睡过去两次,两次都是被砸椅子的剧情吓醒的。哈哈,大概导演也觉得,这里应该提醒一下各位,别睡了!
(格雷夫斯扮演可怜的汤姆用极其困难辨听的语调朗诵《哈姆雷特》的经典片段To be, or not to be)
回家路上,跟老徐打电话聊剧情。他在14年10月在重庆看过这出话剧。
我们对在家庭教育中引领子女去阅读莎士比亚或者其他美好作品的行为感到赞同,以及瑞维尔校长因为车祸导致儿子瘫痪,几乎永远错过听自己孩子朗诵莎士比亚的悲剧感到悲伤。
我们对结局格雷夫斯多年之后再次造访瑞维尔校长那一段印象深刻。瑞维尔校长在人生最后阶段独白,用他那苍老的颤抖的声音去朗诵莎士比亚认为的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七个阶段——婴儿,学童,士兵,恋人,绅士,生病和死亡。
我们对故事中插入的莎士比亚中文翻译朱生豪先生的故事肃然起敬。战火中的中国,极度缺乏资料,拖着病躯性命难保,几度失去手稿,又重来再译。
一开始还以为这是刻意讨好中国观众安排的桥段,回来查资料才知道,这是一开始创作这出独角戏就设定的。这出戏本身就是演员兼导演格雷夫斯对莎士比亚的理解和热爱才诞生的,他长期旅居中国,加上这一段也是对同样对莎士比亚理解和热爱的中国译者的尊重。
莎士比亚于英美文学似乎有一种源头的意味和滋养能力。它的广泛存在,以至于我们理所当然的认定,一千个人当然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的解读。然而我的莎士比亚这与其余的999个人又有何关系呢,它应该是属于我的独一无二的存在。
在这一点上,导演远远比我宽容,”莎士比亚是一个人的,也是所有人的。“
如果它来到你的城市,你有机会,我仍然推荐你去看--一个人的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