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两本书,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和《瓦尔登湖》,不过后者只看了四分之一。
还依稀记得有人说读前者会想到我,不过我对这本书却是没有太大的感觉。纵然人生会有很多孤独的瞬间,但我们却很难描述孤独本身。而我既然不能对作者彼时的孤独感同身受,自然也不能体味到他的释然吧。然而依然很感激作者如此真诚地和我们分享他的人生。
反倒是巜瓦尔登湖》让人有了些久违的孤独。我读着梭罗建造其林中小屋的情境,将自己置于他那"人不需要那么多物品,却需要保持对黎明的向往"的言论之下,悄然地生出一种不适。我仲然早已知晓"格除物欲"之说,可是依然对书中的话十分疑惑。梭罗认为新建的铁路让人失去了亲近自然的旅途,增加了人们为了出行需付的金钱,更加消耗了建造者的生命。可是作为今时享受着各种交通便利的一人,我却在想,我们所谓的文明和精神又有多少是基于这些"将我们奴役的物质"之上呢,我们的眼界又是否曾因这些发明而变得更高更远?如果我们认知的发展需要物质的陪伴,那么又当如何看待这些批判呢?
在这个浩瀚的宇宙里,我们的每一步似乎都是一次探索,而不是一次绝对的、完美的实践。因而我不敢站在此前提而批判彼现象,也不敢坐拥此视角而嗤笑彼观念。但是作者抛出的问题却是永恒而尖锐的,那不是"是或否"的问题,而是"多少"的问题。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我们在各方面的标准里都面临着量的问题。可是如果我们在质的问题上纠结,其结果大概是有魄力者才能承受的吧。正如梭罗能够承受践行其理念带来的异样的目光和其心灵的清醒。
我不是印在沙滩上的伟大的字,只是这大海中的一滴水。我在这样的清醒中感受到无人可语的孤独,但是也从这些伟大作者的文字里感受到敞护的快乐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