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四年一次的奥运会盛宴开席,总有些令人难忘的比赛或运动员走进大众视野,这次“五年一届”的东京奥运会更是。我印象较深的运动员有两位:一位是玩数学之余顺便夺个冠的Anna,奥地利的,已写文致敬;另一位就是咱们的全红婵,很多人都写了她,我就只记在脑子里吧。
随之而来的残奥会就少有人关注了,比赛视频更是难得一见,这对一样在追逐梦想的运动员们很不公平。残奥运动员中有着更多的励志明星,比如泳池里那些以头撞壁的无臂蛟龙们,还有用嘴拿拍打乒乓球、已经48岁的埃及运动员哈玛托等等。
这两天,我一直在想着的是田径女子400米T11级(视力障碍)冠军刘翠青和领跑员徐冬林。刘翠青以破残奥纪录的成绩卫冕该项目的冠军,她的领跑员徐冬林功不可没。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又去查了百度百科里“徐冬林”的词条,介绍仍然非常简单。
对于盲人短跑运动员来说,领跑员就是他们的“眼睛”。刘翠青说:“假如有一天我能恢复光明,我第一眼想看到的是徐冬林。”
他们赛场上沟通的纽带,不过是一段长约10厘米的牵引绳,绳子的两头各挂着一个手环。以前二者在训练中还需要言语交流,现在这种默契已经成为一种肌肉记忆,徐冬林拿捏一下绳子,刘翠青就能心领神会,进行过弯、冲刺等技术动作。
我们来一个全套的夺冠流程:
徐冬林说:“我帮助她实现了梦想,她也延续了我的梦想。否则我要想站上奥运的舞台会特别困难,我真的很感谢她。”这个帅小伙很谦虚,其实他的功劳也很大,而且是做出了牺牲:比赛中,他只是“眼睛”,比赛节奏由刘翠青掌握,他只能配合;跑步中,两人相邻的胳膊必须同频,所以他的起跑姿势是与正常情况相反的,我还注意到他本届与上届的陪跑位置左右换了;5年前的里约残奥会赛场上,徐冬林曾强忍住半月板撕裂的伤痛,一路帮助刘翠青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撞线后痛苦地跪在地上半天没起来,作为陪跑员,不能临阵更换,因为这种配合需要的是信任和默契;夺得冠军之后,陪跑员不能登上领奖台享受鲜花和掌声。
可喜的是,这一届残奥会陪跑员可以一起上台领奖了。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刘翠青和徐冬林的夺冠视频,反正我很喜欢。其实在体育比赛中,需要陪练运动员的项目很多,像如乒乓球、排球、摔跤等,成绩的背后有着无数陪练员的牺牲。像乒乓球,陪练员要模仿众多世界主要对手的球风,给主力练手。我们要记得他们。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隐身着各行各业的无名英雄,他们为大家的平凡日子做着奉献而又少有人知。比如我在《读者》杂志上就知道了多个特殊的行业,如听漏人、林场守塔人等。
自来水公司的听漏人,要在夜深人静的凌晨两点到四点出来工作,用特制的“听诊器”捕捉地下埋藏的供水管道有无漏水声,为城市的正常供水保驾护航。
林场的守塔人,要孤身一人在森林中的瞭望塔上四面观望,分辨方圆几百甚至几千平方公里内,哪里飘的是云,哪里飘的是烟,他们的重要职责是及时发现火情。他们要根据烟的特点判断是哪种树着了火,以便确定准确位置;他们要在脑子里记住所有的道路,及时为消防员提供最短最快的路线;在没有网络的年代,他们要学会与无数个寂寞的日日夜夜相处。守塔人往往都已经工作了很多年,他们的生活习惯已经定型,即便有了现在便捷的网络,他们也不太喜欢与人沟通。重要的职业价值与现实的幸福生活,在他们身上是很难相洽的。
一个更好的社会,应该让所有的贡献者得到尊重,尤其是那些隐身在幕后或角落,而又为大家的幸福默默付出的人。我对如此美好社会的到来充满信心,只是更希望它来得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