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过则喜”出自哪里?最初是说谁“闻过则喜”?“闻过则喜”是什么意思?
“闻过则喜”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第八章,最初说的是子路,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意思是“子路,别人把他的过错告诉他,他就很高兴”。
在《论语》里,我们见到的子路多半是好勇的、果决的;在《孟子》里,见到他闻过则喜的优良品质,很是为他感到高兴。这样看来,子路还有不少我们所不知道的品质,也难怪孔夫子喜欢他!
说“闻过则喜”是优良品质,是因为“闻过则喜”难以做到,古人是这样,今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话说唐太宗李世民,堪称“闻过则喜”的典范,他重用谏官魏征的故事广为流传。魏征直言进谏,太宗从善如流,闻过则喜,闻过则改。魏征死后,太宗如丧考妣,恸哭长叹,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君临天下的皇帝,对一个老臣倚重、倾心如此,这在历史上的确并不多见。
如果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仅限于此,是不完整的、不真实的,也是不精彩的。据史料记载,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急忙问要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我,使我下不了台。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征之所以敢当面直言,是因为陛下是贤明之君啊!明君有贤臣,欢喜还来不及,怎能妄开杀戒呢?唐太宗恍然大悟,此后更是“励精政道”,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重。魏征也进谏如故,“思竭其用、知无不言”,不畏龙颜之怒。因此,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终于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既让我们领略了他们君臣的风采,又让我们明白了“闻过则喜”之难以做到。就连一向以从谏如流著称的唐太宗也有闻过则怒的时候,何况我们这些庸常之人?
回想一下,生活中的我们,在听到别人批评我们的过错时,又是怎样的表现呢?一听到批评,破口大骂,怒不可遏,了无风度,这叫做闻过则怒;一听到批评,搪塞狡辩,唾沫横飞,面目可憎,这叫做闻过则辩;一听到批评,自我否定,怅惘若失,颓然丧气,这叫做闻过则惘;一听到批评,疑神疑鬼,打击报复,不可一世,这叫做闻过则疑。
与子路和太宗相比,我们缺乏的是胸襟、气度和自信。
“闻善则拜”,较之“闻过则喜”则更进一步。说的是开创夏朝的天子大禹听到有教益的话,就下车行拜礼的故事。
“与人为善”较之“闻善则拜”,则更进一步。说的是伟大的舜,从种庄稼、制陶器、捕鱼一直到当上天子,他没有哪一个优点不是取自于人的。优点取之于人而用来行善,就是和别人一道行善,是谓“与人为善”。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与人为善”。
“闻过则喜”“闻善则拜”到“与人为善”,是通向“仁”的三个台阶,显然,当一个普通人从“闻过则喜”走至“与人为善”,个人修养就获得了巨大的提升;当一个领导者从“闻过则喜”走到”与人为善”,国家、企业就会迎来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