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把《鲁滨孙漂流记》看了一遍,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还只是个懵懂无知的孩童而已,时隔多年对书中的细节早已经记不清晰,只记得那本书很有趣味性,也许是因为那时的贪玩,没能读完便半途而废了。
再读时,手中的书与当年不同,人更不同,却又各自相得益彰。与幼时所读不同,手中之书少了许多孩童时的故事性,似乎多了几分沉淀。印象中只以为这是一部冒险类的书籍,毕竟它在青少年读物中算的上榜上有名,就算重新拾起之时,我也是这般认为,读过之后,细细想来,之前所读不过是被人改编了许多而已。
一口气读完,心中有些迷茫,完全不是想象中的那类冒险求生类趣味书籍。全书丝毫没有摆脱一部冒险类书籍框架,可却多了许多对信仰与生命的思考,又或许那只是孤岛上对抗绝望的必经阶段而已。毕竟我们并非身困荒岛的主人公,无法共享他的痛苦与孤独,却只为满足我们自己的猎奇感,与生存与孤独的对抗又岂是有趣味的?或许信仰便是生命在孤独中滋生出来的。
书中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就社会地位而言,中间地位(中产阶级)最能使人幸福。他们既不必像底层大众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而生活依旧无着落,也不会像那些上层人物,因骄奢淫逸、野心勃勃相互倾轧而弄得心力交瘁。
细而想之,得不得佩服老人的睿智,或者说笛福的睿智。横向观之,却与传统的中庸思想多有妙处。细下想来,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中庸均非能一蹴而就,可究竟是精神决定了物质,还是物质决定了精神?这又不禁让我想起杨绛先生在《碎金·走在人生边上》书里关于灵魂与肉体的思考,以我理解,灵魂共享着肉体的欲望,却又独立其外谓之活着的真谛。 以此来看,应该是精神享受了物质的中产,却又塑造了精神的中产。
阅历浅薄之一家之言,此中真谛难以自明,辗转反侧,寤寐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