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想上看,忧患意识产生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在历史的实践中,人的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升,逐步认识到人世的吉凶祸福并非取决于天命鬼神的意志,而多是人自我作为的结果。所谓“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尚书·君陈》),说的就是祈福于鬼神不如修省自我之德行的意思。
当人的意志屈从于天命鬼神的时候,对于世事与人生的变化只有无尽的恐惧,谈不上有何忧患意识。须知,忧患意识是一种理性的主体精神。这种主体精神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一种责任感。
人必须在认识到自我对事情的好坏成败负有责任时,才能产生忧患意识。由主体精神和责任感所引发的忧患意识,进一步便彰显为大有为的担当精神。
两千多年来,从孔子的“当仁,不让于师”,孟子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反映的都是深怀忧患意识的中国古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忧患意识在强调主体当下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同时,又引发主体自觉地对未来的可能性进行预判,体现为一种前瞻性思维。
《周易·系辞下》云:“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其所说的“几”就是事物将要变化的前兆,它既可能是好的苗头,也可能是坏的苗头,往往是危机与良机兼而有之。能适时准确地把握住它,就能将祸患消弭于无形,就能将事业培植广大。“见几而作”,就是忧患意识之下滋生的实践智慧。
清代思想家魏源说:“人不忧患,则智慧不成。”(《默觚·治篇二》)所以,忧患意识所具有的前瞻性特点,使人在觉察到危险潜存的同时,也能看到机遇的萌生。适时通变,消除危机,把握机遇,就是忧患意识所蕴含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