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娘家
初三日,是夫家受到风俗规范而必须允许媳妇回娘家叙旧的日子。封建时代的妇女在一年中,就只有这么一天是可以不给夫家理由,从早到晚留在娘家过足一日夜的时间。如果和娘家的路程距离遥远,平时来往得少,初二日回到娘家后,初三日一昼夜都暂居娘家,一直到初四才由娘家人护送或者由夫家派人来接送回夫家。这也是一种与节日配合,不使女子与娘家亲友亲情脱节的“制度”。这一习俗在男权统治的时代,也含有维护着女方的调节作用,暗示夫家说:你过门的妻子依旧是岳家的女儿,她不是孤立的,她还有娘家人对她嘘寒问暖。这一习俗提醒夫家不能对嫁进门的女子过苛。要是初三这一天,妻子的娘家人从她的言谈举止中发现有问题,就在初四当天追究,接送妻子的日子就变成了“追究日”。
二、送穷日
初一、初二,客地有不动扫帚的习俗。各家不管居室、庭院的地面如何布满厚厚的瓜果皮、烟灰、糖纸、炮竹屑,都不得扫地。客民认为在这个日子扫地,会扫走家中的财气。
这个习俗也是由来很久了。五代《录异记》载有“如愿”的故事:庐陵欧明过彭泽湖,被湖神青洪君请去作客,待之甚厚。有一吏告诉欧明,当青洪君问需要什幺时,你只要“如愿”。果然,青洪君问欧“何所须”,欧依照官吏教的话说了,青洪君不得已,将如愿送与欧。
如愿是青洪君的婢女。欧明把如愿带回家后,凡他有所求时,皆能很快满足,“数年后大富”。后来一年的初一,如愿起床晚了,欧明就打如愿,如愿跑入粪帚。欧明又用杖打粪帚,唤如愿,如愿再也没有回来。从此,欧家逐渐衰落了。以后,民间就有了初一藏粪帚的习惯,怕把如愿扫走,失掉家中的财气。“如愿”的故事,现在很少为客地所知,但是不动扫帚的古代遗风在客地却一直被保存了下来。初三是“穷鬼日”,到这天才把积了几天的秽物清扫出去,这叫“送穷鬼”。
各地送穷,各有各的的办法。初一
初一、客地有不动扫帚的习俗,怕把"财"扫掉,年初二家家户户都扫地,扫地时,要从外边往里扫,而不能从里往外扫,意味着要把"财"扫进来而不能扫出去,到了初三,家家户户清扫垃圾,并以香纸送出屋外,放在路旁,焚香烧纸,意味着"穷去富来"。借着“送穷”意愿,鼓励人们从今天开始培养勤劳的性格,改变环境的决心先从家中整洁开始。
三、其他风俗
初三又叫"三重"日(客家话谐音"生虫口"),不伤农作,避免入园摘菜,也是带有提醒的意思,是为了确保初春的农作物在萌芽时不受伤害。
客地又把正月初三称为“赤口日”,根据传统习俗,人们一般不去拜年。赤口亦为“赤狗日”,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会带来不吉,故此农历正月初三是凶日,不宜外出及宴客;另外,“赤”字含“赤贫”之意,外出冲犯赤狗会带来贫穷。如一定要外出拜年,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于身上,以化解口舌。因此,大多数人会在当天留在家中祭祀神明,俗话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
老一辈的传说,这一天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时间,警惕人们小心鼠患,晚上必须提早熄灯入睡,不可以让老鼠们藉灯火成功举行婚礼,否则老鼠子孙满堂,人们就易受损失。但更大的意义是要人们这一夜尽早熄灯,重视休息。这一传说中含着要人类忙中休息的讯息,为了过年而忙碌的人,过了最重要的年初一和年初二两日,年初三如果不在家好好休息,万一累坏了身体,这真的就会和“穷鬼”打交道了。
初三开始,春节的民间游艺活动普遍开展,舞狮、船灯、龙灯、鼓吹、闹锣鼓,民间艺人"打新年鼓",……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