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个沉重的话题,“阶层固化”。为什么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然后,在中国,还有一个“富不过三代”的说法。
既然它已经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出现在我们世世代代的生活模式里。不妨我们来探索一下背后的真相和魔咒。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几乎所以的家庭,孩子长相跟父母相似,那是基因决定的。还有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模式,性格品质都跟养育者如出一辙,那又怎么解释?
我们永远都不要小看,润物细无声的滴水穿石。自从自己有了孩子,真是亲身经历。哪怕一个细微的动作,孩子都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我有一个习惯,践行的非常好。传承的也非常好。那就是及时说谢谢,无论大小事,只要女儿帮到我了,我一定会说“谢谢”。她给我递张纸,开个门,我都会及时说谢谢,所以这点她完全复制粘贴了。
可传承的不只是正确的引导,那些有限的认知和潜意识的行为模式。不管好的坏的,这张白纸是完全沉浸式,照单全收。
在改变之前,我是个急性子的人。用褒义词来说是心直口快,实际上就是缺心眼的应急反应模式。往往是事中冲动,事后后悔。这些行为习惯直接迁移到亲子教育里,简直就是灾难。
比如教孩子写作文,或者做数学。我总希望教她一次两次就会了。而事实上,学会一样东西确实是需要时间,需要练习的,可是急性子就是等不了,就会表现出失望,生气,甚至辱骂甚至打压。
然后副作用就出现了,负反馈因关注而不断加强。如果不改变,最终就会成为嘴里失望的样子。因为潜意识不会筛选,只会复制粘贴。
生活习惯也是如此,一般来说,一家人的口味都差不多。如果孩子真的出现了偏食挑食也是养育者不断加强的结果。
我比较喜欢粗粮,红薯,南瓜都是我的主食。我曾多次劝说孩子进食,她就是一再抗拒。就在昨天奇迹发生了,看我吃得这么香,女儿突然也说要尝试一下。
我不抱期待地给她剥了一个,她居然说自己在吃没有糖的冰淇淋,最终,出乎意外地吃完了。
不出意外,她以后是不会再抗拒红薯了。凡是她不吃我强迫她吃得,最终一定会抗拒,凡是我不强迫的,慢慢她就喜欢了,时间会给出答案。
以上都是看得见的影响和传承,那影响最深远的就是植入潜意识里的信念,以及追随一生的性格品质。
比如养育者对孩子金钱观的影响,我也是学习了之后,发现背后的限制模式。
罗伯特·清崎的《穷爸爸富爸爸》,他的两个爸爸有着截然不同的金钱观,穷爸爸终其一生在个人财务问题的泥泞上挣扎,富爸爸则成为夏威夷最富有的人之一
如果罗伯特·清崎没有在9岁的时候去找富爸爸学习金钱观念、知识,相信富爸爸的金钱理论,一定不会成为一个巨富的人。
归根结底,是富爸爸的金钱观影响了他,让他彻底改变了自己的金钱关系以及家族的命运。
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去重视你和金钱的关系,金钱的DNA就会代代相传,如果你对钱 不了解,你就没办法帮助你的孩子建立良好的金钱关系。
就像你可能自己总是大手大脚花钱 ,转头却一直和孩子说,“我们家没钱 ,你要省着花”,那你就是在不断地给孩子植入金钱的木马程序,孩子长大以后内心就会非常匮乏,可能一有钱就会任意挥霍。
又或者你总说“钱要花在刀刃上”“男人有钱 就变坏”,这些都是在给孩子种下钱的坏种子。
如果你不去学习,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有这些木马程序,又怎么知道该如何改变你孩子的金钱观和命运呢?
富人之所以越来越富,穷人之所以越来越穷。中产阶级之所以在债务的泥潭中挣扎。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于金钱的认知,而是来自于他们的家庭。
大多数人都是从父母那里知道钱是怎么回事的。关于金钱,贫穷的父母能够教给孩子什么呢?他们只会说“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哦。”
他们的孩子可能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同时也秉承了穷人的思维模式和理财方式。这是这时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从父母那里学到的,然后这些信念就会根植追随一辈子。
这就是思维模式的传承,关于性格品质,就更加不要说了。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经年累月就是完美刻板。
父母善良大爱,孩子基本上也差不多。父母遇事就求全责备,动手打压的,孩子也能活学活用,去看看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孩子家庭,就能找到答案。施害者往往也是受害者。
然后,阶层只所以固化的根本原因,就是认知固化。家庭教育真正要成长的是父母,而我们基本上都在孩子身上发力。结果要么两败俱伤,要么顺其自然复制粘贴。很少会有养育者觉醒觉悟,修行自己。
如果养育者觉醒觉悟践行了,家族才会真的开始改命,《了凡四训》就是最好的例子。只有改变认知才能真正改变阶层固化。而这是一个逆天改命的艰巨任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喜的是,纵然是顽疾,还不是绝症,老天永远给我们留一条路。
阶层固化是现象,想要改变结果,需在因上下功夫。这个因不在名校,不在学区房,不在孩子,而在养育者本身。我是一切的根源,也是一切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