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老师并不把自己当成老师,他了解到,他什么也不比你多、而你什么也不比他少,在你没有找他帮助你之前,他不会帮助你,他不会给你你不想要或没想到的东西。from一念行者
每年的教师节,总会想起从小到大、一路学习过来给予传道授业的老师们。
有尽心尽责、有分类对待、有词严厉色、有幽默深刻,深感教师行业不易。
物质上的尚且可以弥补,精神上的欠缺了可能会是一辈子。
在此,无意作任何评价,唯一想说的是,
为师不易。
现今,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个行业,被粉丝称为“心灵大师”、“职场教父”、“情感按摩师”、“财富大神”等等,要不就自封一个“成功学大师”、“两性学专家”等等。
微信公众号的蓬勃发展,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人们的思想惰性。
朋友圈转发的爆款文章上“金句连连”,仿佛谁转发了谁就拥有了这般思想,
殊不知那可能是为了迎合转发人胃口而刻意炮制的作品,那金句就真的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吗?
不可否认,还是有大批认真的写作者在公众号上辛勤劳动,
可也不乏“好为人师”者,仅凭着几年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就开始晃动肚子里的半桶水,晃动也没啥,只要不误人子弟就行。
不为师者前辈以前辈身份,教育起来也会一套套,
如果你不以为意,很可能会有一场艰苦的“辩论”,但是一场以经验为基础的辩论,最终都会以“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结束。
《孟子·离娄上》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经验,有时是可靠的,有时是可怕的。它会让你少走弯路,也会让你少看了许多风景。它会让你害怕失败,丧失创新,丧失独立思考,进而套用,做下简单判断。
可惜的是,部分广而告之的话,目的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为了吸粉吸睛的哗众取宠。
经过地铁站,墙上透明广告板在白色背景灯映衬下闪着几个大字
“你连人都没生过,谈什么人生”,
这句话来自《失恋33天》,但作为广告,它的目的达到了,所以,这类 “金句”笑笑就好了。
为人师者,会给出基本概念、解答选择,却无法替代学生选择、完成答案。
最近,正在热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吴家东院的学徒班还原了古时私塾情形,先生教的是安身立命之本,而非赚大钱做大官之道。
这个“本”视为行为处世的基础,有这个基础在,日后不论是经商还是为官,都不至走错方向。
碰巧小时君身边有正儿八经地大学为师者。
小时君发现,他们平时都不爱讲些大道理,不爱随便指点别人的生活,
但如果有问题请教,倒是回答地严谨全面,留下思考空间。
这与他们平时教学有关,
举个例子,谈到“宇宙大爆炸”时,老师会告诉学生,
这只是众多宇宙模型中的一个,尽管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它比较符合观察的实际,但有可能对,也可能不对。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这也就是善于思考的学生可以听懂画外音,而死记硬背的学生就很难举一反三)。
为师不易,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于不予索取。
好为人师,首先是对从对方心理上的索取。
满足自我,觉得自己懂得比别人都多,需要出来“抖一抖”,殊不知,一旦开始“抖”,就说明他们本身对这种懂也不是很有信心。
一个真正的有才、有财之人,根本没必要向别人证明自己。
最近,在网络上流传的一则上学家长群的对话,
A妈妈在建议班级打扫事上不成,搬出了“伤仲永”的故事,给其他家长“上课”,这个“抖”得俨然化身教育专家!
其次,好为人师者不仅给粉丝们灌汤,自己也喝,
名利双收的情况下,经验主义的炉火越旺,捡进来的“经验”越多,汤熬得更香!
其实,那些希望通过读一篇文章就能找到婚姻哪里出了问题或找到如何与上司更好沟通方法的读者,
不如亲自找到对方促膝长谈一次,若是无法实现,可以好好复盘一下之前发生的事,也许就能从中得到答案。
“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到了。”
王阳明觉得,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本心差异并不大,但随着时光流转,有些人内心已浑浊,而想要成为圣人,就必须摒除遮蔽内心的杂念。
信息快餐化的时代,更需要人们沉下心来。
不要因为零碎的信息在心中的堆积,就装下太多得失、欲望、烦忧,想要摆脱人生的困扰,不是去“生一个人”,不是向外索取,
而是克服思考的惰性,向内观察,学做减法,回归本心,扫除心中无谓的念想,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之道。
你的一生,注定要用你自己的脚去走完。
早一点摆脱“思想拐棍”,早一点实现“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