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文学馆之行.一20250808

    连续多天倾盆暴雨,今天广州悬挂了高温天气预警。

    闲暇没事,前往广州白鹅潭艺术中心,预约进了广东文学馆。

    自小就喜欢看书,可以说是汉字喂养长大的,主要喜欢阅读古典文学,近现代文学作品也有看,有时候也看看外国文学名著;可以说,在文学的众多“菜式”里,我并没有挑食;文学仿佛是我的生命一部分。

    美术馆、博物馆等等展馆都看得多了,现在广东搞了个主题广东文学馆,建筑非常宏伟,是白鹅潭艺术中心主要建筑部分。一个汉字构筑起来的文学作品,到底有没有必要搞这么大的馆来展示呢?带着疑问走进了梦寐以求要参观的文学馆。


    首先进入的是二楼的“海上明月”广东古代文学展厅,南粤古代文学就从南越王赵佗以及杨孚的开始,赵佗的《报文帝书》情意恳切,所述之事历历在目,仿佛看见一个爱惜黎民的睿智长者在面前,赵佗是非常有有政治智慧的。

    杨孚(公元1一2世纪间),字孝元,南海郡番禺县(今广东省广州市)人。所著《异物志》为南海郡人第一部学术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地区性的物产专著。屈大均《广东新语》称“广东之诗,始于杨孚”,称为“岭南诗祖”。

    刚好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就碰到展馆有统一讲解,一个端庄秀丽的女讲解员带着观众观赏。一路观赏下去,看见很多“熟人”,如谢灵运、六祖慧能、张九龄、韩愈,刘禹锡、苏东坡、文天祥、陈白沙、湛若水、黄佐、屈大均等等;后来跟着讲解员去到近现代的展馆,还看见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招子庸等;他们的作品我都曾经看过。

    近段时间,我正在研究粤语吟诵,便非常关注这个展览区,还有个互动环节,配有好几个耳机,让你听一听南音、木鱼歌、龙舟歌、南讴等等粤调说唱。很多小孩子都排队在听,轮到我的,更是用手机将它录音下来;虽然展馆现场的噪音很大,还是要将之记录下来,回家慢慢再借鉴学习也是好的。后来在喜马拉雅也搜索到白驹荣地水南音的《客途秋恨》,韵味十足,独自静静站在一角,将个手机喇叭放在耳边去欣赏。

    之后,也将相关的粤调说唱的介绍记录下来:【粤调说唱包括木鱼、龙舟、南音、粤讴等几种体裁,自晚明起,在长达三四百年间演变、并存。木鱼产生于晚明,多为长篇故事,《花笺记》等经典作品有世界性的影响。清代有民间艺人自制小锣鼓挂于胸前,手提木雕龙舟卖唱,称为龙舟歌。广府南音则融入外江弹词的音韵节奏,经文人润饰或参与创作,体例工整,文辞优雅。瞽师在街头卖唱谋生的南音称为“地水南音”,地水的说法源自《易经》“地水师”卦。地水南音以苦喉著称,低沉摇颤,如泣如诉。粤讴多为短歌,以长短句写就,缱绻多情、文体活泼,融入新事物与时代精神。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表演从官话转为白话,大量吸收木鱼、龙舟、南音、粤讴等广府说唱成为粤剧的歌谣体唱腔。粤调说唱是广东曲艺一门珍贵而独特的艺术,也是岭南文化、广府民俗的重要文献】

    这些都是值得粤语吟诵创作参考的,所模仿学习的朱庸斋、吕君忾老师他们的粤语吟诵,也是从粤曲里吸取养分,形成了独特一格的吟诵调。现在欣赏白驹荣等音频作品,可以说是溯本追源了,将从中得到更多借鉴启迪。

    欣赏到这,突然有个灵感,将来有时间机会创作出一个粤语专辑,命名为:白鹅潭吟|广东文学馆游纪。以粤语吟诵、讲古仔等方式呈现,尽可能将广东文学馆里有介绍过的文人作品都节选精华,来进行二度粤语创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