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我就发现自己似乎得了一种可以叫作“信息焦虑”的病,我没有办法做到每天不去关注一些新闻热点。而一旦我有所疏忽,总会有种与这个世界脱节的感觉,担心错过朋友圈里的热门话题,觉得自己对别人谈论的内容一无所知是一件特别丢脸的事情,对有争议的事件不发表评论是一名新闻系学生的失职。从刚开始觉得自己利用空闲时间学到了很多东西的喜悦,到后来担心错过热点的焦虑,直到最后意识到一味地追逐热点让我只能拾人牙慧不再能够独立思考,习惯了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却不能静下心来看几页书,沉浸在热点中让我感觉自己的世界很嘈杂到处都是争议,这所有的转变,让我开始质疑曾经的一些坚持。
我一直以为自己在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并为自己能够找到这一通往知识的“捷径”而沾沾自喜,直到有一天我去实习走得太匆忙忘记了带手机,于是那天上午像丢了魂一样,担心自己又错过了什么“干货”,想看看朋友们有什么新动态。后来,下午我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在完成工作之后利用空闲时间竟然看了《解忧杂货店》几章的内容。而一直以来,我总是觉得自己事情多没时间看书。看吧,事实证明这真的是一个借口。那天下午,我得以静下心来沉浸到一本书中,不为外界所干扰。晚上回到宿舍之后发现了很多信息,于是我不得不一个个回复找我的人,处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也到那一刻我才真正地意识到,我并没有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而是手机将我的时间彻底碎片化了。我一直以为是因为自己在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看文章,才使得我得到的内容都是碎片化的。但其实,新媒体平台有限的表达空间这一不可更改的事实就注定内容生产方为了吸引用户的目光而不得不用“短小、平面、快速”的方式来生产内容。所以,无论我花多长时间去看那些文章,我得到的只是作者的一些零碎的观点,我没办法知道作者的行文构思,我更加没办法知道文章的逻辑体系以及其中观点的来源。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开始变得惶惶不可终日,像一个吸烟的人一样,明知道长此以往对自己不好,但是却“戒”不掉。我仿佛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但是我又搞不清楚自己这样算不算一种病态,直到那天朋友圈中被“雾霾”照片刷屏,“Know Yourself”公众号发表了一篇名叫《FOMO:一种社交时代的专属疾病|心理学解读“雾霾”刷屏》的文章,看了之后我才恍然大悟,真正明白自己行为背后的心理到底是什么样的。
文章中说,FOMO(Fear Of Missing Out资讯癖)指的是害怕会错过社交媒体上发生的事情(比如活动和八卦),从而产生焦虑的烦恼。心理学家认为,我们乐此不疲地刷屏是害怕错过“未知”所包含的更多可能性,害怕错过了最新、最好玩的消息,或者错过了与人交往的可能。而我们痴迷于发状态,是因为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希望通过别人认同的方式来完成自我虚拟身份的一种建构。于我而言,我之所以能够放下手中的书去不断地关注公众号里的文章和群里的讨论,是因为我潜意识里认为线下的知识已经是我的固定资产,什么时候看都来得及,不会流失。但是线上的知识点却像彩票中奖一样,是一种稀缺资源,可遇不可求,我必须时刻关注才能不错过。而一旦我掌握了这种稀缺资源,就可能会让我比别人在前进的道路上更加快一步,让我显得更加与众不同。
沉迷于社交平台真的是有太多弊端。习惯了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使我不再能够进行“深阅读”,更加不愿意读书;习惯了关注一些热点新闻使我不能静下心来思考一些更本质的东西,觉得自己日益肤浅;习惯了“晒幸福”“晒美食”“晒旅游”“晒心情”,不停地与朋友来回回复,使得我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社交平台上,各种情绪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被放大。一味地寻求关注反而让我更加失落,而社交平台上的自我形象也越来越背离真实的自己。
我曾试图关掉朋友圈,但最终发现,对于学新闻的我来说这是不现实的。其实并不是有戒不掉的瘾,也不是借此想窥探别人的生活,而是习惯了这种接受信息的方式,而信息的获得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我因为对这个世界的不确定而产生的恐惧。1948年香农提出,“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而新闻最开始存在的原因也是因为人们生存的需要。人们需要了解这个世界新近发生的事情以便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或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从而建构起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技术已经完全改变了这个世界,从解构传统社会到建构新的秩序,每一种新的技术被接受总要经过这么一个过程。我们需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要能动地建立信息的删选机制,在熟悉技术运用规则的基础上再建立起新的运作范式,就这样周而复始。我们这代人的困惑也是先辈们的时代困惑。每一代人中总会有些居安思危的前辈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担忧,担心娱乐至死,担心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但事实上,每一种新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一种新规范的诞生,人们会渐渐掌握这种新的规范直到达成共识并促成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转,虽然这个世界已经不是原先的世界。我对人类的反思和批判精神还是抱有很大期望的。
现在,我终于逃离了曾经的泥淖,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只关注一些真正自己感兴趣或者是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且不再将看“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奉为一种学习的有效方式,因为“微信”社交平台的属性注定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而不是知识的传播。我也不再喜欢各种“晒”,因为有那个时间,你完全可以踏踏实实做一些其它事情。所以,不必要将社交平台奉为风水宝地,它只是一种方便你生活的工具而已,更何况这种工具在无形中让你失去了很多东西;同时,也没必要把社交平台视为洪水猛兽,毕竟,它真的为你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已经不可能回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信息隔绝年代了。建立合适的信息筛选和利用机制,养成良好的社交平台应用习惯,这才是“信息社会”我们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