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在杂志或论文里看到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中的语句,但又屡屡疑惑——童年为何消逝?那现在到底有没有消逝?
书读了将近一半,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波兹曼在书本序言中的一段引用“一个叫杰克的男孩说‘童年没有消逝,因为我们看电视……’帕蒂说‘我不认为一个十岁的孩子看成人节目,就不再是儿童了。’”我想我的感动和波兹曼在前言最后的讲述如出一辙——“但是想到儿童并非如此,还是让人感到安慰和振奋的。”童年的消逝与否是否要由成人来做评判?且评判维度的不同对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即使对成年人来说,他们所谓的童年正在消逝,但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又是另一回事。
我十分认同作者在文中对童年从何而来的论述,作者认为印刷术创造了童年,在印刷术之前是“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如果像文中所说的,把读写能力当作用以区分成人与儿童的标准,我认为与其说孩子从一出生就融入了成人的世界,不如说大部分人都是“没有长大的孩子”。
但是否在电子媒介的普及之下,童年就由此消逝了呢?是否电子媒介的高度普及,就可以让所有人“一瞬间长大”呢?是否通过电子媒介将“成人知道生活的层面”赤裸裸地暴露在孩子面前,他们的童真年龄就大大缩减了呢?这是我阅读到目前章节所思考问题。
文中讲“像一切社会产物一样,他的持久存在并不是必然”我无法反驳。但我认为“存在—打破—重构—依旧存在”是很多社会产物的生存之道。那所谓的“消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童年”概念的一次“转型升级”呢? 我认为童年面临的并非“消逝”而是“重构”,外部因素瞬息万变,难道不是在倒逼我们反思对童年的固化理解吗?一百年前如何定义童年?那现在呢?
消逝的是“旧童年”,“新童年”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