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在群里讲了她自己的一件事。2004年装修时,她花了7000多块买了一个马桶,那时候花7000多买个马桶,很豪啊。结果周围朋友笑话了她半年多,说“难道你坐在7000多的马桶屁股上能镶金子?就算比我700块的马桶耐用,我700块马桶坏了再换一个,能换10个,再说,也不可能换10个,省下的钱干什么不好?怎么算也比你划算。”
后来,这马桶至今用了13年,还跟新的一样,而且一直很舒服。质感大小,谁用过都说坐着确实舒服。因为有高科技含量,马桶非常易清洁,至今都崭新如初。
花了7000多,用了365天*13年=4745天,而且时间越长,分摊成本越低。
好东西可以节省不少精力和时间。700块的若是坏上几次,那浪费的是时间和精力,破坏的是心情和情绪。算下来,贵的反倒是更划算。
听了花花讲这段,我感受到的是,她对自己价值感的认可,也就是说会这样算账的人,内心有一份坚定的自我价值感:“我配得上美好的物品,我配得上过舒适的生活,我珍惜自己,也珍惜和我相伴的事物”。
想一想,有多少人,从心底里就认为自己“配不上”呢?
哈哈,别说你没有过。
我其实也有过,比如本子,人家送我“moleskine”的本子,我舍不得用啊,担心自己字丑,又想写上去的内容是否值得长期保存?于是,一摞本子,翻一翻,就放在旁边。反倒是那种大白本,我写起来超级舒心顺畅,想画就画的自由。其实,是担心自己写的东西“配不上”用那么好的本子嘿~自卑来一个~
但更多的时候,我认为自己“配得”拥有美好的生活。
去年为孩子读书,我买了一套上海老房子真的很老,100多年了。当时觉得这一带文化气息非常好,除了房子老以外,那条路两旁以前是名人故居,一条街上有几十幢上海老洋房,路边高大的法桐到了夏天遮挡住毒热的阳光,散下一路斑斑驳驳的阴凉。一路走过,像电影里一样。
虽然最后这房子并没派上用场,但我还是花了一年的时间装修。
老房子,砖木结构,墙都不垂直,所以我得把先前破损不堪的草灰墙皮扒了,全部重新批墙,光水泥就批了8cm厚。屋顶也重新处理,检查有无损坏,修补后,再防潮处理重新吊顶。
木地板年久变形,上下差了30cm,也垫高重铺,花了很大的代价,全采用环保材料。原本漂亮的窗户,被前屋主换成不伦不类的铝合金推拉窗,我又重新按照原始模样定制了新的复古窗。
所以,整个内部几乎重建,甚至把原本的两房,重新恢复成原始的超大一房一厅一卫。我尽量尊重房子原本的模样,让整个建筑更和谐。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想。
这幢楼共3层,据说是解放前某个大户人家用金条买到的这幢房子。革命后,大户人家逃去国外,房子被“人民”分了。再后来,住在里面人可以买下来。于是一幢屋子被5家人瓜分。我买到的刚好是最好的一层,以前是主人房。尽管接手时,破败不堪。但我还是想尽力恢复它以往的光彩。
见我跑进跑出的装修房子,楼上楼下的“人民”觉得我“疯了”:这么破的房子,竟然花几十万装修!
因为他们一直在等“拆迁”,理由是,隔壁那条街已经拆迁了。结果,这一等就是二十几年。这二十几年里,大门口一个洗手盆坏了,也没人修,拿透明胶一层层粘着。走廊灯坏了也不修,大家习惯了黑着灯摸进摸出。门口堆了一堆的杂物,走廊也不清扫,一楼天井处搭的洗手间年久失修漏雨了也无人修葺,一楼的人家就那么“将就”着用......
他们笑我傻,花那么多钱装修破房子。
我是想不通,他们竟然为了等不知道有没有的“拆迁”而蜗居了几十年。
或许他们认为钱比生活的体验更重要。
而我是这么算账的:
首先,最糟糕的情况就是,我刚装修好就拆迁了。那么我损失了部分装修款(拆迁会对装修有补偿的,但有可能不覆盖全部投入)。但我能拿到一大笔拆迁款,是不是已经赚了很多?这点损失,比起赚到的就不会“肉痛”了。
若是根本不拆迁,那么无论自住还是出租,因为装修过,房子的体验比以前好无数倍。出租的话,价格也会高。那么这笔投入和体验相比,还是值得的。
所以,每个人算账的方式和价值观有关。钱是价值的一种,而其它价值则每个人心中都不一样。
其实这种思考的关键是:我先来计算一下最糟糕的情况会怎样?那样的结果自己能否接受?
若是用这种方式来看待婚姻,同样有效。
很多姑娘在谈情说爱时,总是忘记首要任务是规避“风险”。
若把找另一半当做“投资”,那么逻辑可以是这样:你考虑的前提是,选择这个人(家庭)最差的结果是什么?你能接受吗?
有了这层考虑打底,总归不会差得太离谱。
毕竟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你们所有的“爱”被生活稀释后,婚姻的模样很可能超出你想象。那时候,再来说“我们当初谈恋爱时如何如何,结果现在.....”这样的话,除了证明自己“年少无知”考虑不周以外,啥也证明不了。
所以,账要先算。别总想着自己怎么“赚”到,而是怎样不“赔”。那些婚后说,为自己青春和选择买单的姑娘们,当初可能从没想到,要这样“算账”。
当尽力规避了风险,至少你不会损失什么。如果通过努力,还可以获得更多幸福,那就更幸运了。
一些姑娘会把感情当成自己的精神寄托。其实谁也成不了谁的寄托,包括孩子。换位思考,谁把精神寄托在你身上,你难道不会感觉好累么,我不收行么?
一结婚,意味着你和另一半合伙开了一家“爱的银行”。如果,都想从中“捞”一笔,那银行肯定早早破产。若一个拼命存,另一个拼命透支,结局也一样。所以,考虑清楚,别选一个“海盗”一起开银行。
风控的结果是,假如对方“不存入”你至少不亏什么。
说到底,任何算账的前提,一定是心存完美、但要认清现实、并主动从自我开始调整价值元素。
你把什么元素计算进来?或者你忽略了什么计算元素?你如何衡量各个元素的重要顺序?说到底,对与不对,最后买单时,看看,是花钱“占便宜”了?还是交了“智商”税?
但愿,不要拿青春和人生幸福去缴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