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过年了,今年疫情这么严重,咱们还回不回老家啊?”睡觉前,妻子问我。
说实话,在外的人谁不想回老家过年。
我的老家在关中平原岐山县,那里被誉为西府宝地,是周文化的发源地。这些年我在韩城工作,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可无论何时,我都忘不了老家,也忘不了儿时过年。
儿时,年味很浓,家家户户都重视,很早就准备。大扫除、购年货,虽说累、可真的很快乐。到了腊月二十三,年味就很浓了。这时候,有的人会给孩子还愿待客,俗称“赎身”,孩子出生时,向神灵许了愿,保佑孩子平安,到了十二岁的时候要给孩子还愿,摆上酒席,答谢客人。接下来就是赶集,离我家一公里有个罗局镇,一个千年古镇,那里非常热闹,物资聚集地。前几年还在当地拍过电影《解放大西北》,具体的位置在扶风、眉县和岐山三县的交界处。
俗话说,小孩爱过年、大人怕花钱。过年的开销可不是一般大,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父亲很早就把钱从工地上捎回来了,让母亲购置年货,到了腊月十七父亲才匆匆忙忙赶回来,而我们在等着父亲回来发压岁钱。
父亲回来的主要任务是蒸馒头,我家会蒸很多馒头,待客用。蒸馒头是个体力活,辛亏有父亲。接下来就是“兰”臊子了,岐山臊子面可不能没有肉臊子,我们那的臊子醋放的多,酸酸的。据说,周文王为了让子民能吃上“龙肉”发明了臊子面。岐山臊子面特点是:薄、劲、光、煎、稀、旺、酸、辣、香。到了年三十,过年的气氛就到了高潮。早上一起来,我与父亲就去贴春联,还要贴神灵,祈求保佑,然后放鞭炮。
吃过中午饭,家家都要去坟地请先人“回家”过年。大年三十晚上,我们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聊天,拉拉家常。然后包饺子,看春晚....,我最怀念的是我们一家五口人坐在炕上拉家常的场景,那时,我们天南海北的说着自己一年来的各种变化,一年的收获和喜悦,聊着亲戚朋友的闲事,对未来充满着期望。说着说着我和弟弟、父亲还会玩起扑克“挖坑”,那种感觉,非常的温馨,快乐。
如今,年味淡了,可一想到儿时的过年,心里还是很温暖的,好在这两年父母和我们都在一起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