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在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的西府岐山,那里历史悠久,据说是周文化的发源地。
这些年,我在外工作、求学,四处漂泊,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家乡,更忘不了家乡的年。
中国人很重视年,每逢过年的时候,家家都会忙乎一翻,又是大扫除,又是增添家具,虽说累,可是快乐。
长大后,年味渐渐淡了,也不再那么渴望过年了。年渐渐成了一种思念,一种符号。
小时候的年那才是真正的年,年陪伴我走过一个又一个年华,那里我最美好的回忆。
我们岐山过年,一般到了腊月二十三就开始有了年味,往后是越来越浓。
那里一般腊月二十三,就有人家给孩子过事,叫做还愿。因为孩子出生时,给神许了愿,到了十二岁的时候要给神还愿,他们家里会摆上酒席,答谢客人,我们小孩子会被大人们带着去吃席,品尝美食佳肴。
接下来的日子基本上每天都会赶集市,离老家村子一里路的地方叫罗局镇,也就是前些年拍摄《解放大西北》电影的地方,处在扶风、眉县和岐山的交界地区,每逢单号过集,到了年前,四面八方的人们都过来赶集,年前基本每天有集,每家都会采购一些年货,农村人一个就在过年的时候,改善一下生活,所以买的东西都不少。
据说,有些大人们最怕过年了,因为要有一笔很大开销,这样会增加负担。
年前,我会去集市上,帮外公卖些对联,外公是个抗美援朝的老兵,退伍后一直在村上担任村干部,据说是出纳,外公勤学好问,爱好写毛笔字,后来写着写着就小有名气。退休后,他在家里没事就毛笔字、写写春联,外公一般都在年前一个月开始写,到q腊月二十开始卖春联。
我在集市上待了一会后,外婆就会给我点零花钱让我买些好吃的。我拿着钱一般会买点小吃;我们那最有名的小吃是擀面皮和羊肉泡馍,有时候擀面皮里面再放点猪头肉,简直是人间美味。
小时候,年前家里会蒸好多的馍,有时候要蒸上几天,蒸馍是个体力活,幸亏有爸爸这个劳力,蒸的馍一般作为过年待客用。
家里还会杀一只老母鸡,除了鸡肉外,炖的鸡汤可是很好的美味,鸡汤菜泡馍可是我的最爱。
接下来就是煮肉了,那时候平时缺肉,到了年底好好改善一下生活;煮肉是每家的主要任务。
我们岐山最有名的是岐山臊子面,传说是周文王为了子民能够吃上肉发明的一种做法,现在是陕西最有名的面。
因为过年要吃臊子面,各家都会兰好多臊子,我们那的臊子以酸为主,别具特色,而臊子面的特点是:薄、劲、光、煎、稀、旺、酸、辣、香。
然后是煮肉了,一般都是煮猪头肉,有人家会买些猪下水煮。肉熟后,父亲会给我们弄些肉汤泡馍吃,刚开始吃的时候有点咸,吃第二遍的时候就好了。
到了大年三十,年味才正式开始。早上一起来先放鞭炮,这一般都是我的事。
中午就开始忙着贴春联,我们那还要贴神,以保佑全家平安,中午吃完臊子面先给土地公到点汤,让土地公保佑。
吃过午饭,就要去墓地里请先人,就是到墓地给祖先烧香、烧纸,让已故的亲人回家过年。顺便再问问亲人在天堂过的怎么样,汇报一下今年的工作情况。
这也是一种寄托思念的仪式。
到了三十晚上,一家人就聚在一起吃菜、喝酒,聊聊天。父亲吃完饭多会去打麻将,而我和妈妈、妹妹一起包饺子,一般初一早上吃饺子。
吃完晚饭后一家人围在一起看春晚,看春晚可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乐趣。到了零点,就要开始放鞭炮了,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初一早上起来后还要放一次鞭炮,然后就开始吃饺子。到了初二就开始走亲戚了,我们小孩子最喜欢走亲戚了,因为可以挣到压岁钱了。
一直到正月十五亲戚才走完;正月十五晚上放烟花、挑灯笼,满村子跑,看谁家的烟花好看。
这一年的年才算是过完。
小时候过年的乐趣真的很多,当然,离不开钱,有了压岁钱我们就会找一些同龄人玩牌。
那时候也不懂什么叫赌博,只是人云亦云、跟风而已,上了高中就再也没有赌博了,一心搞好学习。
如今,参加工作了,离家也远,有时还不能按时回家过年,可一想起小时候的过年,都是暖暖的回忆。
尤其是爷爷、奶奶建在的时候,一大家子人一起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简直是幸福之极。
现在,年,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