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早在大学时期,老师预言张艺谋研究应该是陕西人文研究应有之义,张艺谋作为中国电影艺术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必须大书一笔。为我们后辈学习的人生一榜样!
张艺谋在当下中国电影的旗帜,作为导演在中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今天当我们提到张艺谋的时候,还是把他当作一个电影导演吗?
大型实景演出《印象·西湖》、《印象·刘三姐》、《印象·海南岛》的总导演
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
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总导演
16年杭州G20峰会开幕式总导演
张艺谋的艺术边界早已经超越电影,成为中国备受官方信赖的首屈一指的艺术家,也因此有了“国师”的称号。
因为他涉及的领域太宏大,每当我们思考该如何理解张艺谋的时候,总会陷入思维的困境。套用张艺谋导演在《十三邀》上评价的自己的那句话,那都是时代的产物。我们理解张艺谋的时候,也需要从一个时代的高度来审视他。进入新世纪,中国加入WTO,电影市场也要放开了。但只有张艺谋先人一步开始做商业大片。也就是《英雄》。
拍摄电影制作过程的纪录片,找媒体给电影预热,到各大城市给电影做宣传。这些在今天已经成为标配的推广套路,在当年却是开天辟地的探索。
《英雄》票房大获成功,但故事却被批评。欧洲人不喜欢,怎么能为帝王歌功颂德呢?柏林电影节颗粒无收铩羽而归。国内评价故事生硬,场面宏大。
奥运会是什么?八方来宾,我以什么形象见人呢?
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里去?
是啊 ,中国是什么国家呢?1949年以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但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开始市场化。奥运会了,我们拿什么出来招待客人呢?思来想去,还是要以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来定义中国。我们的正负从批判传统的小将,变身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这一转折集中的在张艺谋身上体现出来,集中的在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体现出来。
张艺谋总导演的权力就只在创作上张艺谋没进过中南海 8月8日前最大最重要的一次审查,就在鸟巢里的一间会议室举行。来了3位政治局常委,30多位正副部长。房间不大,副部长们只能靠墙而坐,中间一溜沙发,最后一个座位留给了这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 领导们轮流发言,张艺谋一一记下,一个多小时后,领导同志对他说,这么多意见,你们导演组不可能照搬,也来不及照搬,符合艺术规律的你们再整合吸收 “实话实说,这次还真是很民主,就怕把你艺术家给弄乱了,”张艺谋觉得,“每一位领导也都知道事关重大,所以也不愿让个人意见去左右一切。” 在40亿人面前上演的这场大戏,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此刻,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在张艺谋身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在这个历史当口,他是艺术家?民族英雄?还是国师? “未来的乐观主义者” 他在办公室侃侃而谈,身后就是导演组成员立下的军令状。16天的奥运会结束了,开闭幕式运营中心三楼入口处的黑板上仍然写着10个大字:奥运无小事!责任大于天 但他显然已经松弛了。他问我们:“听说你们杂志知识分子看得比较多?正好帮我向知识分子说说话……”而鉴于“什么是知识分子”在中国“是笔糊涂账”,他选择高频使用“文化人”这个词,不论是谈论开幕式,还是电影 “什么是文化人?就是平时写写文章、开开研讨会的那些人……” “很多事情的评价都还掌握在文化人手里,老百姓觉得电影不错,几个文化人一写文章,就变了……” “文化人是什么?就是在一个酒会,碰到一两个外国人,说一两句话,嗬,就拿这一两句出去做文章……” “对开幕式的批评?我感觉文化人还没开始呢……” “当然,文化人总是要批判的,批判现实主义永远深刻。张艺谋在追求艺术上精益求精,几千达到苟求的地步,一次为了方案,创作团队改了二十三个方案,张艺谋还是不满意。
做艺术要有个性,因为有个性才有生命,但个性者居多,任性追求,只顾做好自己,当下少之又少!此者,张艺谋是我们的榜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