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是如何长成为今天的样子的?你有没有过在成长之路上迷茫不知方向的时候?你有没有过想要寻找一份热爱的事业可是不知如何寻找的时候?你有没有过想要追求一些目标,却在忙碌生活中丧失了动力的时候?
我曾经有过,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今后不再有,我希望更多的孩子今后不再有这样的困惑。所以,今天我要谈的话题,就是如何去启蒙孩子的生涯意识。我会从三个视角去谈,第一是如何帮助孩子去认识自己从而少一些迷茫,第二是如何帮他们打开视野从而早点找到自己的热爱,第三是如何帮助他们找到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可以持续向前。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视角,就是启蒙孩子的生涯意识去认识自己。刚才说了那么多次生涯,第一次接触生涯的朋友可能会问,到底什么是生涯? 其实生涯就是一个有主动意识的生命过程,当我们有了主动的生涯意识,生涯就开始存在,当我们有意识地去管理自己的生涯,我们的生命过程就会变得有所不同,就会更接近我们想要的样子。
说到这里可能的问题又来了,有的人或许会说,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在做咨询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种情况。来访者说,我不喜欢我现在的工作,所以我想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我说,那你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呢? 你觉得什么样的工作是适合你的呢? 然后他回答,我也不知道。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启蒙孩子的意识,让他们认识自己,更加了解自己的原因。认识了自己,他们才更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适合什么;认识了自己,他们才能够发现自己的特点,发展出自己的优势,可以扬长避短;同时, 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会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发现他人与自己的不同而不是简单的成绩高低,因此他们能够不自卑,也不自傲。独特性的意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涯意识。
好,那么如何让孩子们认识自己呢?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引导孩子。首先可以带孩子去玩一些跟自我探索相关的生涯小游戏,例如“生涯小手印”。
请拿一张白纸,平放在桌上,然后把你的一只手,放在白纸上,顺着手的形状,我们画出一个手印。然后用每一个手指来代表自己的一种特征,大拇指代表自己最擅长的事情,食指代表自己最投入的事情,中指代表自己最期待的事情,无名指代表自己最看重的东西,最后,小拇指代表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你能很快地写出这五个特征吗呢?
如果你刚才能很快地回答上这些问题,那么,恭喜你,说明你对自己有一定的了解; 如果不能,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学习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吧,今后也可以带着孩子从这些方面去认识自己。当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它可能会改变会发展,那没有关系,就是在他一次次对自己进行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当中,它会对自己有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而这会为他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他的生涯发展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
好,这是关于认识自己的第一个方面,大家可以用生涯小游戏作为工具去引导孩子针对自身有一些觉察和思考。那第二个方面,我们可以去关注认识自己的不同维度,例如兴趣,例如性格,还有能力。对于这些维度的关注,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对孩子多做观察,去发现他们的特点。孩子对什么方面最感兴趣,你对于他的兴趣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了吗?孩子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外向还是内向,他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他与人的互动,在学校的人际交往情况如何?他比较擅长的科目是什么? 这里面是否反应出了他在某一方面特别的才能?
说到观察,说到认识自己,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网络上的各种测试。有一些理论工具的确是可以帮助人们对自己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兴趣方面有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在性格方面以动物来代表不同性格特质的PDP,行为风格理论DISC,以及四维八极的MBTI,还有在能力方面有多元智能理论等等。但是,我在这里要郑重提醒大家,一定要慎重对待那些测评。若是没有专业指导,千万不要迷信那些测评,因为它很可能会带来负面的效果,以精确度无法保证的结果来给人贴上标签,反而限制了人的发展。如果是有专业人士指导的情况下,测评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在我们观察和了解了孩子的特点之后,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行动。
第一,对孩子的兴趣方向予以支持,让他们掌握更多跟兴趣有关的信息,必要的时候可以找到相关领域的老师进行学习,让他们提高与兴趣相关的能力,即便是将来不作为专业发展,这种兴趣的陪伴也会让孩子的生活更加有趣,必要时也能成为他的一种减压方式。
第二,可以跟孩子去探讨他的性格特点,也让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哪种更好,哪种不好,不同的性格特点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接纳自己的特点,也理解别人的特点和表现,这一点认识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也特别重要,因为从学校到社会,谁都无法避免要与人打交道。一个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往往是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能根据情境和对象对自己做出适当调整的人。
第三,发现孩子比较擅长的方面时,可以结合他的兴趣着重培养,引导其刻意练习,才能发展成他独特的优势。当然也要鼓励他对于新的事物多做尝试,因为也许有的天赋没有机会接触所以就没有被发现。
说到没有机会接触所以就没有发现的天赋,就跟我今天要分享的启蒙孩子生涯意识的第二个视角有关系,那就是拓展孩子的视野。之所以要拓展孩子的视野,是为了帮助孩子发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消除因为认知的盲区而造成的才能的浪费。因为人不可能喜欢上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举个例子,一个出生在大山里从未见过小提琴的孩子,显然就不可能爱上小提琴。我最近有一个找我做职业生涯咨询的女孩,在我们谈到兴趣的时候说她很喜欢小提琴。那是怎么喜欢上的呢? 有一天她偶然看到一部名叫《双城变奏》的电视剧,里面有很多的小提琴演奏, 她觉得小提琴演奏出来的音乐太美妙了,从此爱上了它。在那之前她从未听过小提琴的音乐,如今她从事的工作是计算机编程的工作。或许她可以从现在开始去学习小提琴,但显然她已错过音乐学习的最佳年龄阶段。假如,在她小的时候,能有机会接触到小提琴,接触到音乐学习,今天的世上或许就多了一位小提琴音乐家也未可知。
兴趣需要先被发现再去培养和发展,天赋需要先被发现然后通过训练变成优势。发现是发展的第一步,而打开视野是更多发现的金钥匙。同时,孩子有了开阔的视野,自然会有更多的认知,也就会有更高的格局。赵昂老师的《洞见》这本书里,有一句话: 认知在哪一级,格局就停在哪一级。而认知,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看到更多的东西,才能达到升级。而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视野,见得多了,他才能学会真正的谦卑,因为他会明白,无论自己站得多高,这个世界上始终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那么如此重要的拓展视野,我们如何做到呢?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不设限地看,二是有意识地看。
不设限地看,也就是不给孩子任何限制和框架,尽可能多的去发现。可以通过阅读,博览群书,从书中去发现无边的世界。还可以通过旅行,看不同的地方,见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文化。可能在这种不设限的、开放的活动中,孩子就发现了更多的兴趣点,有了更多的思路和想法,还或许发现了他想成为的人的榜样,树立起自己的目标,从此在前进的过程中有了一座引领方向的灯塔。
有意识地去看,也就是当发现了孩子的某个兴趣点,可以引导他在这个方向做更多的探索和研究,还可以对他进行职业体验和调研,看看与此相关的职业有哪些,职业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这样可以为他的未来做充分的准备。也许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发现了他可以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那么,就可以从小开始,进行相关的学习和训练,进行能力的储备。也有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发现与自己兴趣相关的职业完全不像想象的那样,那么可以及早探索别的方向,避免等到上大学参加工作才发现走错路的尴尬。
这里,我也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育儿的实践。我是在我女儿一两岁的时候,就开始带着她看《婴儿画报》,到后来再换成《幼儿画报》,所以虽然从来没有真正教他认过字,但是在上小学之前,他就已经自然地认识了很多的汉字,其实就来自于之前一字一句阅读的积累,而他喜欢阅读的习惯一直保存至今。现在她13岁,也像我一样喜欢旅行,跟着去了很多的地方,在旅行当中她了解了一个地方和另一个地方的不同,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的不同,一种生活方式和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不同。
对于未来职业的探索,几年前带她去过一个叫做比如世界的儿童职业体验中心。现在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地方,建议有孩子的朋友们可以上网搜索了解一下,然后带孩子去体验一下,可以让他对职业世界有个初步的了解。那我女儿曾经说过想当钢琴家,我带他去看过钢琴家朗朗的演奏会,或许是听朗朗说每天练琴至少5个小时,她后来放弃了这个理想。现在她对于设计和犯罪心理学很感兴趣,所以,我打算在今年寒假的时候,找机会带她去了解一下设计师和刑侦工作的情况。我们有时候也会讨论到将来如果要成为设计师或者刑侦工作者,需要积累一些什么能力,需要学什么专业上什么学校。
可能以后他的想法还会变, 可能在孩子长大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经过很多这样的探索,但是,那没有关系,因为做这样的一些事情,我们不是为了要尽早的帮他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而是要让他尽可能多的接触现实世界的信息,避免将来要做生涯决策时的盲目。
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三个视角,用生涯建构帮助孩子唤醒动力。
我们都知道,心理动力是一个人的行为的驱动力量。从我们自己小的时候看周围的孩子,到现在看周围的不管大人还是孩子, 我们会发现,有的人似乎天生就比别人要勤奋,有的孩子他就能够自觉的学习,有的孩子一定要父母老师挥动皮鞭,而有的人,你对他挥动鞭子都不管用。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就是是否有动力的区别。而动力还可以分为内在的驱动力和外在的驱动力,二者相比,内在驱动力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外在驱动力,因为他不需要外在的监督和推动,它可以依靠自发的力量持续的发挥作用。
所以,我们唤醒动力的视角的核心,在于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内在的驱动力。
我猜很多人都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
“哈佛大学有一个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占3%者,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其中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这一个研究告诉我们,树立目标,对于我们的人生非常重要。而且树立了目标,这个目标,就可以成为我们内在的驱动力,推动我们为了达成那个目标,而去不断的努力。
所以,要唤醒孩子的动力,我们需要帮他树立起自己的目标。当然,问题来了, 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怎么办? 这个时候,可能就需要父母或者老师去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目标。但是注意,这个目标,不能是父母的目标,不能是老师的目标,一定要是孩子自己想树立的目标。目标可以是方方面面的,也无关大小,因为即便是一个个很小的目标,对于大人来说可能没什么的目标,对孩子来说,目标的达成,也可以成为他的一个成就事件,也可以激励他继续前进。
那目标从哪儿来呢?不可只想着学习——可以从读书中来,比如要读完哪些书;可以从旅行中来,比如要参观哪些地方,了解哪些东西——这里,又回到了拓展孩子的视野,因为可能就在拓展视野的种种活动中,孩子看到了她想要的生活方式,她想成为的人,这会引导她树立起一个更长期的目标。而从实现那个长期的目标,倒推回来,我们可以帮她一起去看,她需要做些什么准备——这里,必然地会联系到学习。台湾作家龙应台写给她儿子的一段话很值得我们借鉴, 她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们可以把这段话也送给我们的孩子。
唤醒孩子的动力,帮她树立目标,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帮助她找到一个或者几个榜样。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此作了充分的论证,班杜拉认为,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均可以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加以完成。
生涯建构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萨维科斯认为,人们在描述他们的榜样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无意识地阐述自己的自我概念,他所看到的所敬佩的人身上那些特征或品质,正是他自我建构时的组成部分——榜样其实是他们的理想自我,是他们在人生舞台上想要扮演的角色。 所以,那些角色榜样,会为他们解决自己生涯的问题提供蓝本和激励,这也就是榜样的力量所在。
找榜样的方法也非常简单,其实也不一定非要是名人或者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可以是周围他认识的人,但是切记不要用别人家的孩子,因为这会适得其反,除非是孩子自己把某个同学或者同龄人当成了榜样。可以是书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电视剧中的某个人物,当然也可以是名人,是明星。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追星会很反对,但其实在正确的引导下,追星同样可以对孩子起到正面的作用。我的女儿喜欢音乐,所以也从小会喜欢一些歌星,从TFBOYS到周杰伦,到薛之谦,到白敬亭,我从来也没有表示过反对。但我会找机会跟她说,TFBOYS不仅歌唱得好,而且学习成绩都很优秀哦,还有,周杰伦很有才华,自己会很努力的写歌弹琴;薜之谦有才华,还能为人低调;白敬亭不仅仅是颜值高,还有不少可贵的品质呢,他通过自身的努力,顶住压力修炼演技,得到大家对于表演的认可,他还细心照顾队友,并且有永不言弃无所畏惧的精神、优秀的运动能力;我还陪她一起去看薜之谦的演唱会 。
相对于把追星当成洪水猛兽围追堵截,或者是盲目支持一味追捧,我觉得更好的做法是发掘出那些明星身上的优秀品质,让它们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去照亮前进的道路。或许还会在将来,孩子遭遇迷茫的时候,成为一座灯塔,指引航行的方向。
同样的道理,当孩子有其他喜欢的人,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具体地看到榜样身上的优点,问问他们可以向榜样学习什么?还可以去找一找这个人物的故事、奋斗历程,然后跟孩子一起讨论,他曾碰到什么样的挫折,他是怎么样面对的,是如何克服困难的。请相信,这样的过程,比讲100遍大道理都有用的多,而且它将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驱动他们朝着那个优秀的方向不断前进。
唤醒孩子的动力,还有一个很有力的方法,那就是鼓励孩子有梦想,并且呵护她的梦想。赵昂老师曾经在青少年生涯教育的课上给我们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特别想当飞行员。有一次写作文的时候他写了致某航空公司的一封信,表达了自己想当飞行员的愿望。这封信偶然被校长发现了,于是把它寄了出去,辗转到了某航空公司的办公室。他们的高管觉得这个孩子不错啊,或许出于好心,或许出于做广告的目的,不管如何他们邀请这个男孩去他们的公司参观。这个孩子去参观了以后,回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把他喜欢玩的航空模型收了起来,开始很努力地学习。因为他在参观的过程中与很多工作人员做了一次座谈,发现这些飞行员还有与飞行航空相关的工作人员的学历都很高,而且身体素质都很过硬。所以他意识到,他如果真的要当飞行员,他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准备。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刺激和激励,所以他开始有自己的目标,他开始更自觉地学习——这成为了他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力。
著名德育专家赵炳红说过,梦想是一种动力,梦想内在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不断的完善自己克服遇到的困难等等。那个想做飞行员的男孩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从自己的梦想中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并且从此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希望普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有自己的梦想;普天下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能像故事中的这位校长一样支持孩子的梦想。因为那样,孩子们就有了自己前进的动力,从此不用再被小鞭子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