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我总是想一出是一出,风风火火的,与同班的男生追追打打,甚至常常出现最最经典的桥段——随意进出男厕所抓人。那时的我,并不觉得交际是困难的事,因为我连交际是个什么概念都不知道。所有的言语和行为都是发自内心,俗称“纯真”。
初中是“自闭”的开端。我开始在意旁人的眼光,开始讨厌很多东西。我讨厌偏袒学生而心口不一的老师,讨厌带着“有色眼镜”打量女孩儿的男同学,讨厌每天争吵不休的家长,也讨厌生出奇奇怪怪病的自己……我开始缩小我的朋友圈,我不再随便到同学家拜访,我最终成为多数同学眼中的“文静女孩”。后来我才明白,这段莫名其妙的时期被称为“青春期”。
步入高中,我不再那么烦恼,我会选择让自己舒服的人作为朋友,每天打打闹闹,深夜聊着八卦,开着黄腔,有时还会聊聊国家大事。我也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加入我喜欢的艺社团,上喜欢的选修课。可我还是那个别人眼中的“文静女孩”,因为每个人都有很多副面孔,我也一样。可以说,即便没能和所有人打成一片,但很庆幸我找到了属于我的“舒适圈”。
我常常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病,总会成为一开始最积极的那个人,而到了最后却又变成了最萎靡的那个人。我用一百分的热情去结交新朋友,又用一百分的冷漠将他们转变为陌生人。于是我才了解到,最深处的我是不喜欢交际的。同时也明白,想要结交知己真的就像大海捞针,因为很少会有人与你在同一时刻渴望宁静,在这宁静中保持氛围不尴尬,很少会有人在你想要聊天时,无话不谈,互相包容。我似乎比别人要晚一点开窍,这一时期的我才是真正意义上成年的我,我懂得了很多,却又什么都不懂,我在不断探寻,这是我的“初生”。
作为成年人,我渐渐懂得人不止有一种模式。为生活打拼的时候,我可以是圆滑的、伶牙俐齿的,回到家中,我又为自己画了一个圈,不去做不必要的社交,不用说一句话,只需躺在沙发上为自己充电,享受独自的美好时光。
“自闭”不过是在成长过程中为自己安装过滤网,并非一点点关闭大门,再为大门上锁。“自闭”是个很灵活的机动装置,只有在想要运行的时间和地点才会出现。“自闭”的形成与人的心智成熟度相关,越成熟,越需要自我对话。“自闭”没有错,它是充电宝,是修炼室,也是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