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口新开了间潮汕猪杂粉。
说起潮汕猪杂粉,在江门可以说是开到满街满巷都是。清淡的汤底,清爽的粉,清鲜的猪杂铺面,再倒上一勺炸香的蒜蓉。未及入口已是蒜香扑鼻,让人食欲大开。
如果不想吃粉,则可以将猪杂汤用来泡米饭。这些潮汕猪杂粉店的习惯都是白饭让食客随心所欲添加,管饱。
猪杂一般就是猪肝瘦肉和粉肠,外加有一两片潮汕特有的肉卷和一两粒肉丸,味道都是鲜香十足。
其实这间店从前是做肠粉的。不过,制法有别于市内的传统布拉肠。制法比较简单,与蒸屉肠粉倒是类似。神奇的是,蒸一次米浆,老板娘可以做出四种名称不同的食品。
将磨好的米粉浆子平摊在刷了一层香油的蒸屉上,蒸熟后取出平摊,切成四份。有客人吃肠粉的,就将四份之一大的粉皮卷成卷状,淋上豉油生油,便是斋肠;
没有人吃肠粉的,将粉皮一开四,再切成如小指般宽的粉条即成河粉;
将粉皮一开四,在案板上晾凉,便是大块的凉皮。
做出的肠粉粉皮较厚,味道是爽滑带韧的口感,疑心是加了木薯粉的缘故。这样皮厚肉韧的肠粉实在不好吃。
肠粉,这种传统美食起初源于是唐代的油味糍,在广东罗定由惠能、惠积无意创造的。但当时还没有叫做肠粉,传说直到在乾隆皇帝游江南时,说它有点像猪肠子,才赐名叫肠粉了。
对于肠粉的味道要求,各地有各地的习惯,各人有各人的口味。但大多好的味道都不在高级餐厅,只藏于闹市中。我就比较喜欢市区花园新村的这间山顶肠粉。
这里有大叶子的枇杷树,细密叶子的龙眼树,高耸入云的木棉树,还有大半年的时间都在开花的洋紫荆。而这间肠粉店也存在了几十年了。
它在一条坡路的最高处,透过蜿蜒的小路,旧旧的瓦顶,黑黑的砖墙,低矮的小屋就在坡上隐约可见。
山坡下有两棵树干一个人也合拢不过来的凤凰树,在夏天的时候,绿叶间就会跳跃着一树的火红,煞是热闹非凡。
小屋的一早,从七点多一直到上午十点多,由门里到门外,由坡上到坡下,所有的桌子上都坐满了吃肠粉的人。而等着买刚出笼肠粉的人也一样的多,依旧是由门里排到门外,由坡上排到坡下。
随人流个接一个的往前挪动,买了餐票,反正横竖都是要等,这等待的期间正好可以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地观望。
做肠粉的一共有两个搭档,一个负责拉肠粉,另一个负责协助。听完客人要求,收了餐牌,一个便低声唱道:“阿叔肉饼肠加蛋,要葱,拉薄。”
拉肠粉的人从蒸锅上的抽屉中,把托盘拉出,加上肉饼铺开,唱票的便在旁边,手一扬,粒粒的小葱花就随之均匀落下,同时又往盘中磕上鸡蛋。
拉肠粉的人再随即倒入一勺米浆,拿起来左右晃动,让粉浆能均匀平铺在托盘周围,接着就放入锅内蒸。
粉不能放太多太厚,大约只有2~3毫米左右的厚度,很快就熟透了。
肠粉熟后,把托盘取出,唱票的就用薄片把肠粉铲起,卷成卷,再划成块形,加入花生油和酱油,便大声叫道:“阿叔,肉饼肠”。
这一切的动作都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更奇妙的是,在这里工作的人都是记忆力惊人,十几个客人的肠粉只要报了号,她们都能按顺序记得一清二楚,丝毫不差,让人惊叹。
这里的肠粉粉浆都是用手磨的米浆,馅料由猪肉、牛肉、虾仁、猪肝到咸蛋、鸡蛋都有。做出的肠粉不单馅好,粉质也好。做出来的肠粉吃起来鲜香满口、肉类细腻爽甜、粉质软滑又不粘牙,加之价钱合理,份量足。难怪几十年过去了,山顶肠粉依旧让人留恋。
听说,现在山顶肠粉还成了网红店,还有外地朋友专门开车为它的肠粉而来,中午十一点多了,去吃肠粉的人依旧是排成长龙,让人望而生畏。口碑则是有弹有赞。不喜欢的人大多数说是因为这里的肠粉口感不够爽滑,说是软塌塌的不喜欢。
我倒是喜欢得很。因为用纯米浆做出来的肠粉口感就是这样。嫩滑的口感,带着米香,肉多价格也相宜,这样的肠粉,其实在市区里早就不多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