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管孤独好不好,命中注定逃不掉
生而为人,总会有一天,需要我们勇敢地直面个体的孤独。然而孤独是什么呢?
近来我读了一本满是孤独的书——《孤独六讲》。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还有人能够把“孤独”解读得如此深刻。
不就是孤独吗?总会过去的。以前,我所理解的孤独,是一个人独自应对困境时的艰难;是面对人群喧嚷时的疏离心境;是所有的语言都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无奈。
那时,我以为孤独是一个不好的东西,因为它确实让我不快乐,尽管它有时又让我变得深刻。
可是,正像灾难也能让人深刻一样,谁愿意平白无故地经受灾难呢?正如不被欺辱,谁又会真正想要学着变乖呢?
可是,不得不承认,孤独是我们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东西。因为逃不掉,所以我们开始思考它的“好”。于是我们深入进去,仔细地体会孤独的味道,竟在这种种苦涩中体会到一丝丝甜。蒋勋的《孤独六讲》即是对这一抹甜蜜的无限回甘。
2.
六讲孤独
蒋勋的《孤独六讲》,分为六个章节,即:
- 情欲孤独
- 语言孤独
- 革命孤独
- 暴力孤独
- 思维孤独
- 伦理孤独
对于“孤独”的划分,竟然还有这么多的角度,这是之前的我所闻所未闻的。通篇读下来,我没有体会到过多孤独的苍凉,反而在种种孤独的背后读到了丰盈。
波平如镜,水不在最安静的状态下无法反映外面的形象。以此比喻,我们居住的岛屿,每天都波澜壮阔,没有一件东西会映照在水面,没有办法反省也没有办法沉淀。
这个句子,道出了孤独的本质。孤独之所以好,是因为我们通过“静“的状态使纷繁芜杂的东西得以沉淀,而得到一种思维的清明。
我们的自身,就像是容器。“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当我们不急着用东西去塞满“空洞”的时候,我们便会感受到另一种饱满的喜悦。正如老子所言,空才能容。也正因此,我们实现了从“不怕孤独”到“享受孤独”的转变。
3.
孤独是另一种圆满
若要更深入地讨论“孤独”这个话题,我们就必然要涉及到哲理的层面。而哲理的关键,在于思辨。“孤独”亦是如此。
孤独感就是生命对生命本身采取怀疑的态度。
是盲目地跟随大众享受群体的热闹,还是遵从内心的意愿,宁肯特立独行的孤独?
这种孤独,在蒋勋的《孤独六讲》中,被称之为“思维孤独”。可以说,思维孤独是这六种孤独里面最大的孤独。在麻木众生中坚持去做特立独行的思考者,这些人的心灵最寂寞。
思维最大的敌人是结论。
我们所信奉的儒家文化就是一种注重结论而轻视思辨过程的文化。你看孔子七十二弟子,又有哪个人会真正质疑孔子的结论呢?
这种只重结论不重思辨的习惯,最大的坏处就是容易让人产生成见。我们生来就被人告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却鲜有人去质疑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成见包括你既有的知识,你的知识就是你思维的阻碍,因为知识本身是已经形成的观念,放在思维的过程中,就变成了“成见。”
我们所有的教育,如果只是以知识的灌输为目标,那我们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对思维的不断打破,并让这些碎片在信仰中重建。正是在这不断的打破和重建的循环之上,我们完成了自我价值的重新建构。
就像综艺节目《奇葩说》,这个节目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对立双方给出的两种观点,在辩论的过程中,不断地刷新着我们的世界观。在一次又一次的破碎与重建之后,我们构建出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这就是思辨的可贵,这也是孤独的可贵。唯有孤独,能够帮我们实现这一层面的跨越。
4.
孤独的核心价值是——跟自己在一起。
语言的终极是更大的孤独。
共同的语言,是误会的开始。
人生一定有很多东西,是无法用语言说清楚的。于是,便有了诗。
和法语相比,我们中国的语言是不准确的、模糊的语言,但是它非常美。
也正因为这种朦胧美,我们体会到语言的孤独。于是,我们缄默。在缄默中,我们开悟,正是这种悟得的智慧,让我们终于超越了语言,完成了孤独的成长。
此时,孤独成了一件“好”东西,它让我们认清自己,回归自己。而孤独的核心,恰好是和自己在一起。
孤独的时候,我们体会到生命的不完美,那些“让人不舒服的东西”一一呈现。尽管喧闹的时候,我们对此假装看不见,但孤独会让我们重新回归到意识本身,去坦然地接受生命中的不足与缺憾。
既然“生”,便必然会有“死”。接受了“死”,我们才能更好的“生”。
孤独正是一种超脱,当我们从群体、类别、规范中走出去的时候,我们学会了诚实,并勇敢地回看自身的处境。
孤独不再可怕,不孤独才可怜。孤独的人,有自己,不孤独的人,已然没有灵魂。
此为升腾读过《孤独六讲》之后,对于“孤独”的一点体会。也期待读过此文的你,能分享一点点相关的感受。
文|升腾的信徒
无戒365极限挑战训练营写作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