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被爸妈指名与别人家的小孩儿做比较的经历。
“你看,隔壁家的小红,比你小几岁,人家都会炒一大桌子菜来招待亲友了。而你炒个土豆片都能给炒糊!”我妈抱怨地说。
“再看看你们班上那男娃小强,人家不仅学习好,人还聪明乖巧,根本不用大人操心就能考上好学校。而你呢?作业都不能按时完成,还严重偏科,英语经常在及格边缘徘徊。这样下下,你能不能考个好高中我都担心。” 我爸“符合时机”地补充到。
听了爸妈的轮番对比式“轰炸”,我真的是一肚子憋屈满肚子气,一脸无辜满脸泪。“爸、妈,到底谁是你亲生的呀?邻居家的小孩儿那么好,你为什么不让他们做你的子女呢?!”从小到大,每次听见爸妈拿我跟邻居家小孩做对比,并且无限抬高别人“打压”自己的时候,我都会无比生气和烦躁,然后用很冰冷生硬的话语刺激回去。好像这样,我down到极点的心情才会变happy一点。其实我心里明白,爸妈、父母、亲人,他们不厌其烦地用同别人做对比的方式来刺激我们,不过也是在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激励我们,使我们可以变的好一点,变成他们期待的那种样子。我理解父母。只是,为什么一个人的成长,非要跟另一个人做比较,才能取得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应该是一个人内心的原始召唤,指引人不由自主地去做出好的改变。
上大学时候遇见一个女孩——霞,她跟我来自于同一个城市,那时又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个班级学习。类似的乡音和家庭环境,初入大学的陌生和孤独感,较好的人品和性格,这些因素都使得我和霞很快就成为好朋友。和我不同,霞有着高挑纤细的身材,颜值比我稍微差一点(我们是不同的风格,霞也美),但她绝对称得上是美女。我们玩的很好,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去图书馆,一起准备考试,很多个一起做的事情,快乐地陪伴彼此走了很久。
春去秋来,学期结束,另一个学期开始,很快第二个学年都快结束了。有一天我们聊到一个话题,我开玩笑地问她:“干嘛对我这么有意见,我又不是你的竞争对手”。霞说:“不,你是。”她坚定的语气让我恍以为自己听错了。是啊,我的确不相信,这两年,她真的一直把我当做她的竞争对手吗?说好的闺蜜呢!为什么?是因为我的专业课成绩比你好吗?那我也没有嫉妒你的大长腿,以及你身高优势带来的参加篮球运动等各种比赛啊?所以说,这么多个清晨你的刻苦晨读,以及晚上持之以恒去图书馆或者教室学习,都是为了卯足劲儿和我做比较吗?真的不用这么麻烦,我们怎么成长,怎么活着,怎么变成更好的人......这些说到底都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你暗地里拿自己跟别人做比较,把自己累的不行,说不定别人压根就不知道这情况。就算有一天知道了,也未必会理睬和放心上。那么多年,你只不过是以别人为标牌,来跟自己较劲儿罢了。
出发,去成长为更好的人。改变,只为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别去追着跟别人做比较。你累,别人也累。
我想,现在,我不会因为同事写给客户的邮件内容挺好的,然后我迫使自己也去写得更好;
我猜,未来,我不用在教育自家孩子时张口闭口就提领家孩子有多优秀,让自家孩子向邻家娃学习以变得更好(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就背负一个思想包袱);
我想,在坚持码字这条路上,我不用再跟别人比较,因为人家一天写三篇甚至更多,那我也要多写几篇,因为自认为写的多了,文笔也会更好。
不,抛开在对比中成为更好的人,我们应相信:自己做这件事是因为喜欢,那么,坚持就是很有必要的,时刻做到自己的最好更是必须的。但是,每个人都得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不用盲目对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对比,却有更好的自己。在生生不息的坚持与追求中,我们都会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