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孩子的眼里,你就是一个国王。
你昂着首,挺着胸,坚实而从容迈着步子,把一段长长的路甩在了身后。
但在孩子的注视下,你却不再那么的笃定,凉风袭来时,后背的凉意传遍了全身,虽然忍住了喷嚏,但其实冷得已经开始发抖——
上周,你为整顿培训机构拍案叫好,可你现在却在寻思着“优学教育”好还是“学优教育”靠谱。
前天,你刚刚为推迟放学政策点赞投票,但那难道不是为自己不愿早睡早起找的借口吗?推迟了上学,是不是该担心孩子午睡时间不够了?
你和孩子反复强调你看重的是他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而不是学习成绩,可你看到孩子因不熟练而歪歪斜斜的字,看到孩子考了70的试卷时,还是忍不住生气了。
……
事实就是:你总说“一切为了孩子”,而其实并不是!没有了“为了孩子”这件皇帝的新衣,你还能神情自若地走下去么?
2
在中国,有位堪与圣诞老人相媲美的老人家。
他几乎每年都要为全国的小朋友们送礼,他的礼物清单很长很长,上面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礼物。
可是呢,60多年过去了,大多的孩子们不认识他……为什么呢?礼物没送到!
“减负”,自1955第一个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算起,是个“爷爷”级的话题了。
落实减负,部分公办校逐日式微,而大部分私立校、贵族校如雨后春笋。
落实减负,课外培训机构热火朝天,接近一半学生接受课外补习,间接减出了新三板的教育热。
落实减负,减出了三点半现象,减出了中国学生每天写作业近三小时,全球第一。
这光景,有点像当年的灭四害、抓麻雀;于禾而言,雀害与虫害,孰重孰轻?
3
昔孟母,择邻处,今父母,择名处!
年初官方宣布,有超过80%的县通过了教育平衡评估。而与此同时,民间调查显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比例在4成以上,小升初择校比例高于1/4,择校热还是不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呢?
名校产生有其历史原因,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道理相似。而问题的关键是:有了摇号、积分入学、多校划片这么多创新后,为什么“先富” 还是不能带动“后富”?
笔者浅见有四:
第一,“富”作用太大
由于师资、教学、科研、硬件方面的先发优势,名校能够获得的资源远远高于一般学校。
第二,为“富”不仁
近些年来,我们见证了很多分校的崛起,但却鲜有“帮扶”而提升的学校,名校的对外输出整体而言吝啬且功利!
第三,教育功利化
十余支在美上市的中国教育概念股,层出不穷的新三板教育股反映了这个市场的火热。但可悲的是,往往做教育也反教育,上市公司业绩财报里透着中国教育的无奈。
再说说三通两平台,本是个很好的教育均衡策略。但如果你登陆下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就会明白,什么叫“花了大价钱,造了堆废铁”。
国家教育的未来,在招标中,在商业中,在割据中,在分蛋糕中风雨飘摇!
第四,说说特权
特权总站在公平的对立面,各地的决策者、执行者如果始终能保有择校特权:他们的孩子、孙子孙女能读省直、市直、一中、一小的一流校,再不行也能保障个二中三小之类的次名校。那九小、九中的提升之路,谁真正关注呢?
4
你希望孩子能够自由快乐地成长,但又担心寒门再难出贵子,不自觉地给予各种压力,加入各种教育培训?
你支持教育均衡政策,但又不愿意成为过程的牺牲品,有条件,你还是坚定地择校?
你期望孩子学会善良、学会诚实、学会公正,但又是为了他,你宁愿成为破坏公平,追求特权的那个人?
在我们谈论教育前,不妨让你的孩子打开书本,让他为你朗读这个故事,读出那句传承了近两百年的真话:“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时值童话大师安徒生诞辰,再读《皇帝的新装》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