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下午4:00多钟,天气晴朗,微风轻拂,阳光洒到的每一件事物都镀上了温暖的味道。
在一个城镇附近的小乡村,村子里有幢白墙灰瓦的两层小楼。
在小楼的背风处,有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坐在一把藤椅上。冬日的阳光温柔的照在老奶奶身上,她闭着眼睛,满是皱纹的脸上一片安详,好像已经睡着了。
突然,吧嗒吧嗒的跑步声传来,“奶奶,奶奶…”一个6、7岁的小女孩像颗小炮弹一样的冲过来,摇着老奶奶的手,愤怒的说:“奶奶奶奶,我要气坏了,气坏了。”
“哦?”老奶奶笑了,“哪里气坏了?让奶奶看看。”
“小梅数少了,明明就是小梅数少了,非说我记错了,我不要再跟她玩了。”小女孩歪着头“奶奶,你刚刚笑话我?”
“奶奶没有笑话你”老奶奶笑道:“数什么数错了?”
小女孩放开老奶奶的手,一蹦一跳的学着踢毽子的动作:“就是踢毽子啊,小梅帮我数数,我自己也数数,明明就是小梅数错了。我以后再也不跟她玩了。”小女孩看着老奶奶生气着:“奶奶,我很生气很生气很生气,你不能笑!”
老奶奶严肃着脸:“好好好,奶奶不笑。要不,奶奶讲故事给你听?”
“我最喜欢听奶奶讲故事了。”小女孩边说边跑,搬了张凳子坐在老奶奶跟着。“奶奶,快讲快讲。”
“好好好”老奶奶笑着说:
“从前啊,有两兄弟,他们的箭法都很好。有一天,哥哥看见一只大雁飞了过来,急忙拿弓箭去射。一边拉弓,一边还自言自语的说:“射下来了,我们就把它煮了来吃。”
弟弟在旁边听到,着急了:“不能煮,大雁要烤了才好吃!”
听到这,小女孩拍手道:“对对,大雁要烤了才好吃,我最喜欢吃烤鸡翅了。”
老奶奶笑了,接着说:
“哥哥放下了手中的弓箭,和弟弟争论大雁到底该煮着吃呢还是烤着吃。
兄弟俩啊,争执了半天,两人都坚持自己的想法,谁也不服谁,就去请社伯评理。
社伯告诉他们:“这有何难?把大雁平分了,煮一半烤一半,一人一半。”
兄弟俩一听,对啊,这主意好,快去找大雁去。可是,等他们回到原来的地方去找大雁,想把大雁射下来时,大雁早就飞走了。”
小女孩听了,哈哈哈大笑:“这兄弟俩太傻了,要把大雁先射下来都不知道。”
老奶奶摸摸小女孩的头发,笑道:“还是我们家丫头聪明,知道要把大雁先射下来。丫头分得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啰。”
小女孩得意的说:“那当然。奶奶奶奶,再讲一个。”
“好,那奶奶再讲一个。等等,你今天不上学啊?”
“今天星期六呢,奶奶。讲故事讲故事。”
“好好好。”老奶奶接着讲:
“从前啊,有个国家叫宋国,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他家里没打井,每天都要派个家人到河边挑水喝。
丁家人想,没有井实在是太麻烦了,打一个!家里打了一口井后,丁家人都很开心,到处告诉别人说:“我们家里打了一口井,就等于多了一个人啊。”
一传二,二传三,传来传去啊,这句话就变成了:“老丁家打井,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
小女孩听到这,喃喃自语:“井里可以挖出人?小龙女?不对,小龙女在海里。田螺姑娘?贝壳?”小女孩眼睛一亮,“珍珠?也不对,去年小梅家挖井,只挖出来泥巴和沙子。奶奶,后来怎么样了?挖出了什么?”
“听下去就知道啰。”老奶奶接着说:
“从井里挖出一个人,这也太神奇了,整个宋国人都在说这事,后来就连宋国的国王也听说了。
国王派人去找丁家人,看看是不是真挖出来一个人?
丁家人哭笑不得,连忙解释道:“国君啊,我的意思是,挖了井后,我家人就不用去河边挑水了,多出来一个劳动力,不是从井里挖出来一个人。”
小女孩听完后,嘟嘴道:“原来是多了一个劳动力,他们怎么能把话乱传?”
奶奶说:“说过的话,转来转去,传的人多了,每个人听到的、理解到的再说出来,就变样了。”奶奶说着,笑道:“就你和小梅,两个人,数个数还数错呢。”
小女孩蹦起来:“奶奶,我己经不生小梅气了,我去找小梅玩。”说完吧嗒吧嗒往外跑。
“别玩太晚了,差不多要回来吃饭。”老奶奶喊道。
“知道了,奶奶。”说完,小女孩已经跑远了。
老奶奶笑着摇摇头:“这小丫头。”缓缓靠坐上藤椅,闭上眼睛,继续闭目养神,秋日的阳光照在老奶奶身上,她神色安详,好像睡着了。
注:两则故事分别来自:明.刘元卿《贤奕编》.《兄弟争雁》、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凿井得人》。